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无诸为什么选择武夷山
2022-01-18 09:48:41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闽越国的都城不在福州,而是在武夷山。无诸为什么选择武夷山?

武夷山碧水丹山,一条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盘绕山中,两岸丹崖林立,千姿百态。九曲溪汇入崇阳溪后至兴田再入建溪,融入闽江。武夷山自古以来被称作世外桃源,汉武帝之前没有成为过直接的大战场。当然,作为一个饱经战事的将军,无诸不会惧怕战争。所以有一种诙谐的说法,从闽越王城宫殿精制的浴池设施可以看出,能征善战的无诸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他设都武夷山的动因,是要把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水当作闽越王城的“皇家花园”。

武夷山脉地处天险,对北方汉中央可谓军事重地,进可迅速发兵出界,防可据险而守,退可沿崇阳溪直下闽江出海。据说在武夷山大王峰上设立闽越王城烽火台,就是因为无诸经常在此带兵演练而得名大王峰。

武夷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古至今是福建经江西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陆路水路通畅,在地域交往上与大汉各郡县便于联系。闽中郡首府福州自然望尘莫及。

这些分析从无诸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角度,探讨了他设都武夷山的原因。然而,无诸首先作为成功的政治家的情怀,决定了他首先要为辖区的子民着想。闽越国的辖地包括闽界全境、江西和浙江部分地区。虽然辖浙江地界面积不大,但闽越后人多为闽越国精英阶层,对老家怀有复国之心。武夷山地处闽浙赣交界,把闽越都城王宫设在武夷山的城村,正处在不偏不倚的中心位置,辖区民众无论越人还是闽人,都可以感受到无诸帝王的“皇恩浩荡”,从而产生归属之感,达到一种民族的融合。

公元前334年,当越国被楚国所灭,越族大小王侯纷纷逃到南方各地,或占山为王,或据岛为主,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割据国有100多个,即历史上著名的“百越”之国。到刘邦复立册封无诸“闽越王”时,“百越”已经基本消亡,只剩闽越国、东瓯国、南海国三个。东瓯国和南海国,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用来制衡闽越国的。

无诸成功的奥秘就是民族融合,让越人和闽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诸作为一个越人,以武力占据闽人地盘,他扩张的方式并非一味吞并,而是兼顾越族和闽族的利益,不去刻意划分所谓的“闽”和“越”,更避免两族之间陷入争斗,彼此斗出个高下贵贱,而是融合打拼出一个共同的“闽越国”。能够平衡两族关系、让两族相处相融相生并非易事。这是2000年前无诸了不起的地方,也成就了无诸的王者之道。

在那样一个群雄争霸、胜者为王的战国年代里,各族群之间不是你灭了我,就是我灭了你。“百越”各国兴也于此,亡也于此。但无诸具有大智慧,除了惩办少数首领,胜利之后没有对闽地土著赶尽杀绝。

无诸“复立”为闽越王之后,以汉高祖册封的王号统领一方,立足武夷山为大本营发展闽越王国。政治上安定后,他实行更加包容的政策,不仅让闽人和越人互相融和,还推进闽越国的汉化融合。

首先是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无诸作为越人后代,由于越人更早受中原影响,闽越国自然也深受中原的影响。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闽越技艺相授相通就已形成。楚汉战争后,闽越国满目疮痍,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无诸加大引进和应用先进的中原技术,拓地修路、耕田种粮、筑坝引水、冶铁制器、挖洞积粮、伐材造船、建城筑都等,图谋更大的发展。

其次是加强军事,四处狩猎。从汉高祖册封无诸王位到无诸去世,是闽越国最为稳定、发展最快的时期,没有发生重大的内外战争和天灾人祸,这固然因为无诸这位政治强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也和他实行的内外军事策略密切相关。无诸对外维护大中华的统一和大汉王朝的权威,不搞分裂扩张;对内注重部落之间平衡,平息相互争斗。在武夷山大王峰、闽北周边及全省多地,都发现闽越时期的练兵场、军事城堡和狩苑猎园等遗址遗迹,无诸为后世称道的是经常在辖区各地进行大型巡游狩猎活动,类似于今天的军事演习,达到多重目的:一、练兵训练队伍,提高军事行动能力;二、展示实力,威慑辖地各部落及地方势力;三、非军事行动,避免冒犯大汉政权。清朝康熙皇帝曾经频繁组织王子和旗人开展狩猎阻击,也是为了练兵强军,或许就是从无诸处得到启发。

再者是婚姻相通,繁衍后代。这更早得益于秦始皇平定天下后,针对南方混乱的氏族以血缘为纽带的婚姻状况,明令“禁止淫佚”。尽管无诸内心十分抵制秦始皇打压诸侯的霸道作派,但却愿意吸纳接受中原优越制度和先进政策,秦始皇的禁令改善了闽越族人残余的母系婚姻陋习。无诸立国初期,由于连年战争,人口骤减,更需要与外族通婚繁衍后代。无诸借鉴中原的封建宗法制度促进闽越通婚、闽汉通婚,也导致姓氏分化,闽越族人原先统称“驺姓”,后大量使用夫唐、皋、吴、龙、马、林、狼、卢等姓氏。

最后是文化相融,开启国门。无诸是一位思想开明、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君主,闽越国在人们印象中是蛮荒之地,但无诸时期多少已打开对外之门,先进的汉文化、越文化此时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王城宫殿的建筑看,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单体构造,均以中原的建筑文化风格为主。从挖掘出的一些陶器、铁器、铜器、玉器等构件看,汉文化、越文化的烙印明显。通常人们印象中的闽越族文化特征诸如拜蛇图腾、断发纹身、拔牙巫术、悬棺崖葬等等,说明这些属于更远古时期的风情风俗得到保护,但如果对无诸闽越国时期的文化还停留在这些猎奇认识上,显然是不够客观也不够全面的。

可以说,闽越国帝王都的建成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闽越国迈入强盛时期,武夷山成为了闽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无诸苦心经营、积极作为的结果,让这一时期闽越国国力得到发展,时局稳定,百姓安康。《汉书·严助传》说“甲卒不下数十万”。闽越国人丁兴旺,生产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长足进步。武夷山下的帝王都城成为特定时期闽越国政治和军事总部,是“中国东南之强”。闽越国不仅巩固了福建、浙南和赣东广阔的土地,甚至周边刘姓诸侯国也以财物珍宝讨好闽越国。无诸的民族融合之路大功告成,闽越国成为西汉时期南方的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闽越国的神话一直延续着。武夷山下发掘出的王城遗址以及珍贵的汉代文物,充分验证那一时期的繁华和强盛。(张晓平 张渝)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