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同文书院特殊的午餐
2022-01-24 09:58:42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五夫镇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并留存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这是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总结的《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一行来到坐落于五夫镇的同文书院,聆听了章院长介绍同文书院在传播朱子文化中的讲学近况和朱子治家的“吃”文化,接受一次朱子治家“吃”文化的洗礼。

“勤俭治家之本”,朱子把“勤俭”看作管理家业的根本,勤俭之下的“吃”应不奢不吝。朱子牢记“衣取遮体,食取充腹”的治家格言,从不奢侈铺张,宾朋聚首也是以茶当酒,精舍学子的膳食通常是粗茶淡饭,最常见的就是糙米饭及熟茄蘸盐姜汁。在精舍旁的园圃里,种上的茄子已经深紫一片,每当学子们尝到茄食时,都美称其为“极品红”。

浙江黄岩有个财主的儿子叫胡纮,来到武夷精舍求学。当他拜谒50多岁的朱夫子后,朱子以平日对待学子的礼节接待他,连着数餐都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胡纮这位阔公子实在忍受不住清淡生活,心中老大不快,不久就溜走了。庆元二年(1196),胡纮抓住朱子《九曲棹歌》中最后一句“除是人间别有天”,硬诬朱子目无当朝天子,欲在人间另建朝廷,将罗织罪名的奏折呈送给朝廷。当年十二月,朱子被落职罢祠。朱子一生勤俭持家,因粗茶淡饭待客引来祸端,却真实印证了朱子一贯以来秉持节俭家风的良好习惯。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朱子“俭吃”的故事中,已临近晌午了。今天的主题“朱子简约家常饭”之午餐,马上就要开始啦。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到同文书院的餐厅。

餐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很有怀旧感,尤其是我们这些六旬之人看了倍感亲切。章院长说,之所以选它作为食堂就是看中这一点。因为每个来用餐的客人,可从中接受朱子家礼文化的熏陶。

餐厅不大,但干净整洁,每张桌子最多坐四个人。主食是白米饭、稀饭、地瓜,摆在台桌上的是西红柿炒蛋、拌木耳、煮苋菜、炒豆芽和蛋菇香菇汤四菜一汤,最好的半荤菜是西红柿炒蛋,简单经济又不失天然健康。书院的老师、工作人员、来访客人一同有序排队,饭菜自己打,按照自己的口味和需求适量自取,与自助餐无异,不够再打,光盘行动,无一口饭菜浪费。

由于当天午餐人员不是太多,不必分批用餐,大家可坐在不同桌上,其间没人喧哗,静静地把菜夹入嘴中,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大口的饭菜在嘴里细细地咀嚼,感悟一顿青菜席,场面有序,相当文明,整个用餐时间不到半小时就结束。

我最先用完餐,不仅把自己吃过的碗筷洗了,还顺手把水池里原有的几块大碗也一并洗了,在一旁的食堂工作人员一再表示赞许。随后大家也各自洗净碗筷。学习朱子文化,贵在自觉行动。

在先前的“听”与“吃”之后,下午就是“看”和“悟”了。章院长带着我们参观兴贤书院、朱子文化广场、紫阳楼,实地感受朱子故里的石铺巷弄、牌坊、社仓、古井……

同文书院特殊的午餐,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粗茶淡饭,让现代人感受朱子治家的“吃”文化的简朴。当然,这顿饭也是我吃过有味难忘的一次饭,它勤俭节约、健康卫生、简单自然。(魏常财)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