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峰岩崖壁上遗留的摩崖石刻,涵盖了诗、词、歌、赋,儒、释、道文化。这是融汇在武夷山自然景观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是古今名贤圣士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一线天至虎啸岩景区,有一幅镌刻于楼阁岩东北向崖壁上鲜红的石刻大字:天心明月。字体:楷书。作者:朱熹。题刻虽没有具体落款时间,但据分析,应在朱熹考中进士(公元1148年)后,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任主簿之前的这段时间,游历武夷胜迹时,受扣冰古佛“寻月”启迪而撰写的。这幅端庄洒脱、浑厚大气的真迹墨宝,历经近千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依旧闪射出智慧的光芒。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之余,还遍游武夷胜迹,所到之处,灵思涌动,感悟成诗。一日,朱熹约友沿一线天石径来到楼阁岩,藻光禅师“寻月”故事闪现在眼前:一个中秋之夜,藻光禅师在“五象朝圣”的山顶上打坐,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不禁感慨万端:“云遏千山静,月明到处通,一时收拾起,何处得行踪”。他带着禅悦回到寺中,刚要进门,看见一小偷蹑手蹑脚地进了他的禅房。藻光禅师知道他找不到任何财物,当小偷悻悻地空手要离开的时候,想不到在门口遇到禅师。小偷一时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藻光禅师淡然一笑说:“你一进来我就看到你了,我这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我怕惊动你,就一直站在门口等待”。小偷满脸通红十分惊愕,正想走开,想不到禅师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说:“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披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轻轻地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接过衣服低着头溜走了。藻光禅师看着小偷消失在月光下的背景,不禁感慨:“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 藻光禅师回到禅房静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一时进入空境。第二天,藻光禅师一打开禅门,意外地看到昨天晚上披在小偷身上那件外衣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藻光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他终于带走了一轮明月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藻光禅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扣冰古佛,那个小偷后来作为他的弟子,成了有名的了缘禅师。 扣冰古佛(844~928年),法名藻光,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也是武夷山唯一载入佛教典籍的由僧入佛的人士。千余年来,武夷山市及邻县各信徒对其顶礼膜拜而从未间断。武夷山“山心庵”因此改名为“天心寺”,武夷山也因此被称为“天心山”。 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朱熹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素好佛道的朱熹在闲暇之时常到天心寺与禅师探讨“天心明月”及有关禅意哲理,从“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心灵启迪,引伸出“顺心处事、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进而提出“万物归一理”“理一分殊”的思想理论主张,有力佐证了阁楼岩上他所题刻“天心明月”的真实涵义。 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站在海边,你觉得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了;立身山顶,你会觉得眼下的世界更大了。可以想象,在晴好之日,朱熹登高望远,看到蜿蜒曲折的九曲溪尽头一马平川,桑麻蔽野,良田千顷,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人间桃花源般的温柔之乡。此刻,他脑海中渐渐升起一轮明月,朦胧的月光辉映大地,他沉浸在“月印万川”的遐思里。“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从1994年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于九曲溪南西北向补镌朱熹的这首诗中,可窥一斑。 世人以月亮寄托团圆的诉求和悲欢离合的感叹,出家人则以月亮的宁静、空明比喻佛性真如,以月亮的圆和满,佛法的圆融和禅悦的充满,以“见月”与否作为开悟的标准,以“天心明月”作为见性的象征。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而现实社会中所有规则、秩序都要围绕“天理”“人心”去践行,这就是朱熹所提倡的“理一分殊”思想基础。 在武夷山,有个以“天心”命名的寺院叫“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院始建于唐代,初名“山心庵”,明嘉靖七年改为“天心庵”,清康熙年间再改为“天心永乐禅寺”。武夷山还有个以“天心”命名的村庄叫“天心村”,号称“中国岩茶村”。这里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之风代代相传,整个村子洋溢着浓浓的茶文化风情。 “月有光泽影亦清,人无欲求心自静”。天心最透彻,明月最无私。人心要像天心那样通透而明朗,无欲无私要像明月那般光照大地而从不索取。朋友,当你漫游武夷,信步楼阁岩欣赏朱熹题写的摩崖石刻“天心明月”真迹时,你能不被它深邃的思想意境所折服吗?(聂炳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