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题一 保护茶品牌 做优武夷茶 ——加强茶品牌保护,优化茶产业发展状况 议题背景 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理论诞生地,茶产业是武夷山重要的支柱产业,茶品牌保护,是维护我市茶叶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做强做优我市茶产业尤为重要。 2021年第五个“中国品牌日”,武夷岩茶以品牌价值710.54亿元、品牌强度908再次上榜,位居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区)第3位,连续5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武夷红茶品牌价值117.31亿元、品牌强度878,位居全国茶叶类第8位。 1、对茶品牌保护和建设认识不足。存在有关部门对于茶叶品牌保护的认识还不到位,茶企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2、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与品牌相关的保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保护武夷茶品牌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匮乏。 3、茶品牌保护合力不足。保护措施效果不明显。部门合力没充分发挥,未形成武夷茶品牌保护的有效合力。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业、专职的维权人员,对假冒、侵权等行为证据固定缺乏经验,取证不及时、不完整。 5、公共商标未及时开展维权行动。我市的公共商标权利人未对侵犯公共商标权等违法行为开展维权行动,对武夷茶品牌造成严重的损害。 1、取证难。由于侵权人比较分散、侵权行为方式又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取证难度较大,成本开支也较大。 2、直接运用行政和刑事手段比较难。通过行政、刑事手段进行干预、维权,其力度和方法都比较有限,效果不好。 3、执行较困难。因大量案件判决的赔偿金额都不大,侵权人又在外地,要想执行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调研过程 针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市政协黄崇跃副主席专门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品牌保护和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赴浙江、江苏等地考察。 建言资政 1、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筑牢茶品牌保护基础。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违法违规开垦茶山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规使用除草剂等违反承诺的行为,防止生态茶园建设降温回潮。 2、构建诚信交易体系,塑造良好茶品牌信誉。打造和维护武夷茶世界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茶产业标准、溯源、交易、科技服务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监管一体推进。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茶品牌保护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强化警示教育。 4、推动地理标志立法,依法保障茶品牌权益。推动地理标志地方立法;修订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地理商标使用规则。 5、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茶品牌保护合力。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商务等各有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协作,形成执法合力。 6、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依法保护茶品牌价值。在茶品牌保护工作中,商标注册人也就是商标权利人要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承担起权利人的责任,监督使用人履行相应的手续,未履行许可使用手续的不得使用。 7、依法组建维权团队,加大茶品牌维权力度。委托律师事务所提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与行政、刑事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茶企和网络传媒的作用。 协商议题二 遵循市场规律 做好柳永文化园建设 议题背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武夷山调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示精神,作为传统文化项目的柳永文化园,通过柳词-宋词-宋文化阐发形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符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支持方向。 2021年12月经国家发改委同意,获国家专项债券支持2.0088亿元,目前柳永文化纪念馆、智能型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步栈道、急救运输道路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正在积极计划建设中。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范青副主席带领重点协商议题“遵循市场规律做好柳永文化园建设”调研组,对柳永文化园建设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调研,借鉴了外地文化主题园的经验做法,并召开市政协主席会对该课题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1、体现差异,凸显宋文化IP。 ①传扬宋风,着眼沉浸式体验,从项目建筑风格、雕塑小品上进行把控,融入宋词吟唱擂台、宋词抄录馆、宋食小摊等体验活动,让园区“动”起来。 ②科技赋能,突出宋词特色IP,通过现有3D打印技术、AI技术等,创造AI虚拟人、依托宋词博物馆打造“虚拟柳永”代言人,塑造网红IP,打破时空阻隔,拉近游客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让游客“嗨”起来。 ③聚焦核心,打造柳词意境空间,将“对长亭晚”“黄金万缕风牵细”“烟波满目凭阑久”等柳词意境小景物化,激发游客对柳永文化的探寻热情,让柳永“活”起来。 2、尊重现状,合理规划布局。 ①强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针对部分老旧建筑,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入科技元素。 ②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特色,充分挖掘本地笋竹文化、农耕文化,将其融入柳永文化的宋风古韵之中。 ③以点带面,打造宋文化圈,以景区宋街、朱熹园、柳永文化园为点,借助国家公园251环线建设契机穿点成线,以点带面形成武夷宋韵文化圈。 3、实现价值,引入市场资本。 ①引流引资,以促消费为导向,柳永文化园项目应摒弃传统的商业配合旅游项目的模式,引进更为大众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综合体,不仅能给游客提供不亚于繁华商圈的服务,也能成为本地消费者的新消费聚集地。 ②运营运作,以市场化为原则,可与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协议,将文化园的策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交给专业的市场化团队,真正将“柳永文化”转化为“柳永经济”。 协商议题三 发挥产业聚集功能作用 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发挥生态创业园区产业聚集作用 议题背景 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于2003年设立,2006年正式成立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正科级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职能。为增强园区融资能力,2013年10月又成立了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人民币1亿元。 当前园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用地面积1.73平方公里,二期用地面积3.27平方公里。园区现有企业8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正常生产经营40家,在建27家,停产11家,未动工5家;停产企业均已出租给其他工业企业,园区内租赁企业33家。已基本形成四大产业类型,即茶产业、竹木家饰产业、食品医药产业、机械电子产业。2021年规上企业税收近4000万元,产值82.6亿元。2022年上半年规上企业税收约2200万元,产值42.97亿元。 1、人的问题。园区开园至今始终存在用工困难,常年缺口在800人左右,尤其是技术工,严重影响企业产能和规模扩大。 2、地的问题。需要用地的企业拿不到土地,而占有土地的企业却产生不了正常效益,有的甚至成为僵尸企业,进而浪费了宝贵的工业企业用地。同时,二期用地存在更为复杂的问题,包括始终存在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再如用地报批指标问题;又如园区扩园规划问题。 3、钱的问题。一方面园区一期用地虽已接近全部出让,但企业产生的税收效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园区二期建设虽已开始启动,目前仍主要是利用专项债进行道路、排洪沟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园区投融资能力有限,存在前期征地拆迁资金不足,无法按时完成征迁工作,造成扩园能力不足的问题。 调研过程 按照今年市政协重点工作计划安排,8月份以来,市政协重点协商议题“发挥生态创业园区产业聚集作用”牵头副主席吴雄斌带领调研组,多次到生态创业园区走访龙头企业,在园区管委会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向深圳、上海等有关机构咨询经开区先进经验和作法等形式开展调研。 建言资政 1、对园区发展的长远思路。以规划为引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聚焦存量盘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体制管理,强化土地供应及供后监管。 2、对近期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关于解决人的问题,立足做好园区服务工作,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打造园区引领示范企业,增强企业品牌吸引力。 ②关于解决地的问题,健全土地快速报批机制;加强用地制度建设。 ③关于解决钱的问题,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拓宽资金融资渠道;促进园区产业升级;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协商议题四 用好国家公园品牌 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议题背景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因其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人文生态价值,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资源优势持续发挥。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年来,坚持生态保护的理念,在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科普教育、生态游憩、社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自然与文化之美相交融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名片更加靓丽。 2、产业规划持续完善。成立了市委旅工委;聘请旅游专家、团队;与相关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主景区产品。 3、要素保障持续优化。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专项研究各要素打造提升的工作重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打造武夷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激发“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热点,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4、产业布局持续提升。加大茶文旅融合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茶文旅融合重点项目43个,总投资170.3亿元。 1、国家公园品牌形象尚未树立。在风景名胜区外,“国家公园”的形象、氛围渲染不浓厚。 2、产品业态不够丰富。尚未建立国家公园品牌业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项目业态策划包装与国家公园和双世遗地特点结合不紧密,与市场需求匹配还有一定偏差。 3、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系统未健全。旅游规划缺乏与国家公园相关的自然环境解说主题、线路和牌示。 4、文创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对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及武夷山国家公园无以伦比的自然生态、丰富物种等挖掘不深,没有开发让人耳目一新的生态文创产品,缺少能够打动人的深度文化作品,与当前倍受追捧的“文化+网红”没能很好地衔接。 调研过程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高闽华副主席带领重点协商议题“用好国家公园品牌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组,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召开市政协主席会对该课题进行专题协商。 建言资政 1、着力打造研学旅行和环境教育基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在其中开展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活动,不仅能充实游客的自然生态知识储备、提升游客的生态文明素养,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激发游客对国家自然生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着力打造大红袍茶文化体验村落。打造星村“中国乌龙茶第一村”;打造黄村、曹墩“中国生态古茶村”;打造桐木“世界红茶第一村”。 3、支持社区居民打造亲子游产品。武夷山国家公园应与第三方合作开发专门的亲子游憩产品,组织社区居民提供接待和住宿服务等。 4、设计打造具有武夷山特色的文创产品。可向社会公开征集和聘请专业团队创作等方式,创作、推选出一两个可代表武夷山及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文创产品。 5、支持社区居民打造城市青年空间。把握年轻人对高品质空间的偏爱,立足年轻人喜爱,在武夷山的城市空间中,营造出极具品质感的“小确幸”片段,为年轻人打造可以“秀”出来,有记忆点的城市布景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