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遗产地资讯>
发言精彩不断,一起来听听委员们都说了啥
2022-12-30 14:00:23  来源:市政协大会宣传报道组  责任编辑:温柳婷  

12月28日上午,在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围绕产业强区擂响武夷山高质量发展新“鼓点”、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 模范践行“两山”理论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新篇章、激活发展新动能 描绘共富新画卷——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未雨绸缪防灾情 只此青绿看武夷等方面,金勇、丁志铭、柳春旺、王秋玲4位政协委员分别作代表发言,为武夷山高质量发展献良策、建诤言、出妙招,干货满满。

产业强区擂响武夷山

高质量发展新“鼓点”

金勇委员代表工商联界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产业园区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支撑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作为武夷山市工业企业的主要聚集地,2021年规上企业产值80亿元、税收5041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规上企业产值近63亿元、税收3800万元,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36%以上,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园。

推进武夷山生态创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聚焦产业龙头作示范,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一是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龙头企业。要支持引导园区内中小企业专注引领行业发展当龙头,重点扶持做好武夷岩茶、红茶、竹产业技术、工艺、产品研发创新,加快培育一批以茶、竹产业为主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增强岩茶、红茶、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努力培育出一批代表武夷山高水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引导竹木龙头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宏泰、正华、绿洲竹木等竹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传统加工技术改造升级,带动园区内竹木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型,推动竹板材、竹家具、竹工艺品等传统产品品牌化升级,打造高技术的专业竹加工园区。三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建立政策、资源、服务等优势共享机制,强化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和空间布局,打造集竹、茶、食品、智慧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聚集区,实现园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最大化。

(二)聚焦人才引领高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一是吸引高技术人才入园。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顶尖高等院校合作,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政策奖励,努力打造一批“共享型”“扎根型”“本土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二是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交通方面,加密11路园区内部至度假区循环公交专线,延长早晚运营时间;对现有10路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形成高铁北站—市区横街头—武夷学院—度假区—园区的线路延伸走向,最大方便和满足企业工人交通需求。在教育方面,着力解决好企业员工子女教育问题,根据企业员工诉求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为企业员工子女入学提供帮助。在住房方面,探索企业员工宿舍租赁方式,对各企业的员工住宿要求进行汇总,可由园区管理服部门牵头统一租赁仙店村或蓝湾国际小区闲置房屋,用于提供企业员工住宿,并由就业专项基金提供适当住房补贴。三是优先支持智慧制造型企业入驻。在入驻企业资格条件中,加大对引进智慧制造型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先进的智慧高科技型企业入园建厂,逐步减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比例。四是探索校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鼓励与武夷学院等本土高等院校合作,吸引武夷学院毕业生入园创业,由政府给予创业资金政策兜底,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打造集服装设计销售、网络直播、闽越文化、朱子文化创作基地等文创产业孵化园。

(三)聚焦开放合作高层次,着力打造民营经济样板。一是加强与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发挥招商小分队作用,主动承接有利于做强自身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互补项目,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和“请进来”。二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抢抓国务院批复在南平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的机遇,依托陆地港等优势条件,推动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落地武夷山,并以此为载体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扩大出口、促进产能输出,同时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外资外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精准推动龙头企业招商引企,要依托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进行招商引企,多引进如八马茶业等优质企业,一落地即为园区乃至全市茶产业龙头的企业,带动我市茶产业集群规模发展。

(四)聚焦配套服务高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一是从企业和项目需求出发,更加精准推进涉及园区企业“放管服”改革,统筹优化和综合设置园区管理服务职能机构,加快企业审批、服务、执法一体化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园区的事园区办,园区的事园区批。二是进一步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强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方面的统筹协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降低园区企业用能成本和交易费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安全、环保、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地”模式,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四是探索专班服务机制。对市委、政府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园区要服务下沉,“一企一策",实行专企专班服务,充分做好园区要素保障,切实解决企业入驻后顾之忧,促进企业及时投产见效。

当下,全国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复苏预期升温回暖,“躺平”不可取,“躺赢”亦不可为,我们要认真贯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毫不犹豫地按下产业发展的“快进键”,提升产业园区自身“免疫力”,力争把疫情延误的时间“补”回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优质活力的创业园区,为新时代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擂响新的“鼓点”。

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 模范践行“两山”理论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新篇章

丁志铭委员代表民盟界发言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二十大着眼于千秋伟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踏上新征程,武夷山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既有“双世遗”,又有国家公园的城市,要将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转化成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新篇章。

关于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武夷新篇章的建议

去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武夷山茶产业集生态产业、健康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于一体,如何在武夷山的山水田园间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让我们从一片绿色的树叶开始。

(一)吃“生态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端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态饭碗”,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让茶产业高质永续发展。一是护好生态,端牢“生态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今年夏秋两季,武夷山遭遇了60年一遇的旱灾,茶农们纷纷自发采取补救措施,最远的从八公里外抽水为“正岩茶”续命,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醒,持续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加快生态保护修复,防止国家公园成为“生态孤岛”,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全力筑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屏障。严守生态红线,完善绿色生态茶园技术体系,推广生态耕作方式,“减肥降药”,打造全域绿色生态茶园。二是说好生态,厚植生态优势。武夷山有很多生态故事十分感人。例如20世纪70年代,赵修复等生物学家们联名呼吁保护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得到邓小平同志重要批示,我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在武夷山成立,为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村“留得青山在”的同时,也让中国最美溪流九曲溪有了“源头活水”。还有像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匠心故事、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科创故事,金骏眉红茶的品牌故事等等,我们都要用心挖掘、整理、宣传,让生态文明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铸魂赋能。三是用好生态,实现生态价值。绿水青山相看不厌,古往今来都深深吸引着人们。我们要推动一批生态敏感型产业主动落户武夷山,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武夷山成为企业生态敏感领域投资兴业的新舞台,实现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与此同时,也要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通过“生态银行”等模式探索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更有颜值,让金山银山更有价值。

(二)打“文化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相融的现代化进程。武夷文化是武夷山的“根”与“魂”,也是武夷山最厚重的城市底色和最自豪的人文荣光。我们要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硬实力。一是立足特色,打响茶文化品牌。武夷岩茶品牌价值居全国前列,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持续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识管理,规范“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公共品牌及地理标识的授权使用。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武夷“福文化”中的流量密码,打造“福茶”品牌,在“跨越海峡”和走向世界两个维度上发力。加快打造集茶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非遗景观于一体富有武夷特色的茶文化景观,让群众“一站式”沉浸体验武夷茶文化,主动成为茶文化宣传使者。二是活化资源,做大茶文化产业。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茶文化的支撑。借鉴故宫文创成功经验,依托朱子文化、柳永文化、非遗文化等IP,积极开发茶文创产品,建设融茶叶包装、茶器茶具、茶人服饰、茶楼茶庄等为一体的相关产业集聚区,通过“茶书法展、茶摄影展、茶艺技能赛、百茶宴、茶文化节、斗茶赛”等线上和线下活动多元形式,开发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市场性为一体的茶文创产品。三是以文促旅,推动茶文旅融合。武夷山在茶叶、文化、旅游均拥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应充分挖掘茶文旅资源,依托专家团队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学习借鉴西安和洛阳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深圳的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横店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等多元集群式的融合发展模式。开发武夷山特色的茶文旅融合产品,全力打造旅游优选地和“国际会客厅”。

(三)走“共富路”,实现发展成果与更多群众共享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把“蛋糕”不断做大和把“蛋糕”合理分好的统一过程。武夷山的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在新征程中,我们既要思考以茶兴业,更要思考以茶富民。一是做大“蛋糕”,延伸茶全产业链条。强化以“链式思维”推动茶产业发展,建机制、上项目、抓落实、强配套,打通茶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建设茶产业专业园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茶产业在国内领先水平。要让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组建合作社,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抢抓跨境电商发展契机,推进武夷茶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二是做优“蛋糕”,促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一座山”“一片叶”主导产业和“一根竹”“一瓶水”特色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分好“蛋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自觉主动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因茶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群体人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加强政策资金资源集聚,合理用好土地出让收入,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产品,依托“四百兴村”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各村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乡村茶文旅产业新格局。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新征程已经启航,让我们携起手来,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武夷新篇章。

激活发展新动能

描绘共富新画卷

——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柳春旺委员代表农工党界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新发展阶段,武夷山如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务之急就是要坚持定向施力、借势加力、靶向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激活新动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武夷样板”。

破解乡村振兴困境的建议

(一)协调区域间优势互补,开辟发展新格局。坚持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突出个别乡镇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强弱联合”“以强助弱”,在产业链上形成布局一体、优势叠加、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提高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五夫镇朱子文化品牌已初具规模,利用朱子文化与柳永文化在时空上的链接效应,整合上梅柳永文化,促多元共融发展,形成文化优势集中连片新格局。

(二)加强农文旅“三产”融合,开拓发展新路径。武夷山因旅游而名、因旅游而兴,要持续做好旅游业态开发创新这篇大文章,将本地独有文化和特色农业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盘活闲置农房,挖掘农耕文化,打造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游。利用下梅、五夫古民居的历史遗存开展研学体验游、摄影写生游等;通过深度开发吴屯胖蹄、上梅笋饼、五夫三宝等特色美食,将分散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等串联起来,合力拉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

(三)打响特色产品知名度,提供发展新机遇。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村,培育结构优化、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体系。继续强化我市茶业品牌建设,以龙头企业品牌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稻米产业,吴屯、岚谷牵头成立北米产业集团,打响“北米”品牌。大力推广稻鸭、稻鱼共生生产技术,建设稻米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突出岚谷熏鹅、吴屯稻花鱼、五夫白莲的生态优势,创新产品类型,做精做细特色产品。抓住“以竹代塑”新机遇,在竹资源丰富的乡镇发展竹精深加工产业,生产竹原纤维、竹吸管、竹牙刷等,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注入发展新动能。打造农民紧密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以及从事农业技术研发、品牌流通、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主体,共同开发优质特色资源。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设施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把产业链实体留在县域,将更多岗位留在农村,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在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九曲黄河终入海”的韧劲,锚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创新作为,努力绘就“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武夷乡村新画卷。

未雨绸缪防灾情

只此青绿看武夷

王秋玲委员代表致公党发言

今年以来,武夷山市经历了“涝旱”两重天的极端天气洗礼。上半年连绵数月大雨,大家还没缓过劲来,就迎来了大“烤”,刷新记录的高温加上连续无雨的天气,使得我市遭遇少有的气象“重旱”。7月至10月上旬,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32.1%。旱情发生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抓实抓细抗旱工作,最大程度减少旱情损失,为我市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稳产增产提供了保障。但极端气候的出现,也凸显了我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增强我市应对干旱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一)尊重自然,提高全民防范意识。一要转变观念,树立极端天气将不“极端”的思想。专家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格局将呈现“湿更湿、干更干”的变化。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常见。二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患意识。在公众层面,应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干旱、旱灾的认知和持续性关注,打破武夷山“不会旱”的固有思维,常态化加强防旱抗旱宣传。三要树立“水不是取之不竭的”的理念。水是武夷山的精华所在,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们要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将水资源保护纳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节水护水意识。

(二)顺应自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一是着力推进乡村“小微湿地群”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水系连通、库塘清理、湿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实施生态修复,重构小微湿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采用拼接式设计元素,将湿地与乡村景观紧密融合在一起,打造“小微湿地+”模式,既能保护生态,又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防旱减灾能力。布局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可上可下、系统完备、集约高效的输水管网,为建设茶园灌溉系统打通主动脉,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中间蓄水池,改串联抽水为并联抽水,提高抽水效率,加强统筹,集约化调度用水。三是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科技团队,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强化智库咨询支撑,加强高效智能灌溉技术的研发应用。四是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或生态补偿方式,鼓励茶企茶农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支持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茶园应对极端气候能力。

(三)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系统质量。一是持续打击毁林种茶行为,推广茶园套种阔叶乔木的生态种植模式,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增强茶园涵养水源的能力,持续提升茶园生态碳汇能力。二是逐步规范缩小小水电,严格水资源生产审批,以强有力的措施,保护武夷山的每一支河流、每一条溪水、每一滴水。三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因地制宜,科学造林绿化,优化林分结构,构建生物防火林带,及早防范因持续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持续提升林业抗旱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回馈自然,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国家公园保护是第一位,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警惕国家公园生态干旱风险,科学应对干旱风险。一是开展干旱风险评估,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关键地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进行摸底调查与科学评估,根据各个区域的生态干旱风险承受范围建立风险预警台账;二是划定生态预警红线,对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预警红线,开展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提高固碳能力。三是建立智慧监测系统,优化提升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监测系统功能,实现动态跟踪,重点防范,提高应对化解生态风险的能力。

俗话说:“有山无水不精神,有水无山不品灵。”武夷山因山而名,因水而美,绿水青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我们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永葆武夷山青绿。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