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听见青春的回响
2023-02-07 10:29:50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温柳婷  

适逢母校建校八十周年,收到刘子进老师约稿,希望各行各业各级的校友都来聊聊校情、师情、同学情。当年高考,我语文以138.5分位列单科第一。刘子进、熊性宽两位老师特别提及此事,说来真是“老脸一红”,自己竟都记不清各科分数了。

翻看前辈校友履历,想起班上优秀同学,我倍感惭愧,毕业13载并无甚可言说之建树。近日气温骤降,仔细想来,对于母校的点滴记忆也是从那个冬天开始。

2005年冬,就读于星村中学的我们在潘福明老师带领下,到一中参加全市中学生迎新作文竞赛,我获得初三组一等奖。此后高中三年参赛,虽连获三届一等奖,但如今仅记得那次“走近xx”半命题作文,我以《走近朱熹》为题作文,半文半白的语言受到点评老师表扬。薄薄一本印刷成铅字的作文集,让14岁的我兴奋了许久。

次年夏天考入一中,走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逐级向上的石阶,两侧丛丛翠竹葱茏繁茂。开学时,一群少年在骄阳下围在公告栏前,踮着脚尖,从分班名单上找寻自己的名姓。大家如修竹、如松柏,就此扎根校园,汲取养分,拔节生长。

校园内绿树环绕群楼,欣欣向荣。逸夫楼两栋楼宇中间有连廊式样的走道,铺就复古花纹地砖,可通往教室、庭院,也通往老师办公室,沿途有成片的夹竹桃盛开。

高一班级在逸夫楼南侧顶楼第二间,窗户对着校外马路,可望见熙熙攘攘的街景。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十几个科目课程满满当当。小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日常练习卷,恰同学少年,在书山题海中攀登,朝夕不倦。课代表收作业、值日生擦黑板、课间做早操、女生们结伴去卫生间,各类文体活动层出不穷,课余生活同样十分丰富。

高二选文理科,重新分班。教室换到逸夫楼北侧,三楼尽头是四个文科班,窗外也换作苍翠的树木。及至冲刺高考课业繁重,废寝忘食者大有人在。自早晨7点至晚上10点,约摸只有午间休息一小时,傍晚花半小时到校门口囫囵一碗煮粿或泡饭。自习时段,会安排小测或老师讲题。在时间缝隙里,我喜欢看中外名著、历史读物、小说杂志。彼时信息来源不如现在便捷,书籍是积累素材、开阔眼界的重要渠道。想来,至今保留阅读写作的习惯,或许便得益于当时打下的基础。

脑海中依稀有一帧画面,是斑驳的光影洒落在摊开的课本上,书桌的一端堆着高高的教材,讲台上飘起的粉笔灰在光束中飞舞,闪闪发亮。在这里,我们奔跑、放歌、迎风向前。从晨光熹微到星子漫天,从蝉鸣声声到凛风落叶,皆是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高中老师们知识渊博,勤恳敬业,性格迥异,风采有别。或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或气质卓绝、爽朗干练,或温柔可亲、循循善诱……一致的是,老师们讲课始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板书工整,煞是好看。感恩众多尽职尽责的老师授业解惑,在我们人生的起点绘就辽阔的开篇。

放学时,同学们蜂拥至食堂,自己带饭盒打菜,一个菜5毛到1块钱,一大块“豆腐块”是4两米饭,女生通常打半块。宿舍一楼有IC卡公用电话,方便同学们联系家人,晚间常会听到楼道传来“201宿舍xx接电话啦”之类的呼喊。“考大学”大抵是农村孩子唯一的信念。熄灯后,有人打着手电在被窝看书,有人到楼道口就着昏黄的路灯背诵知识点,更有甚者彻夜苦读、不眠不休。楼道口旁是公共卫生间,入口两个隔位用木板挡成洗澡间,须从食堂旁的开水房打水拎回4楼,排队洗澡。记忆犹新的是冬日清晨冰冷的自来水,泼在脸上很是提神醒脑。如今忆起,着实有些难以想象,几十个女孩是如何在那老旧宿舍楼里,穿过夏天的栅栏和冬天的风雪,用梦想照亮奋战高考的雪夜,满心热爱,不改其志。

忆往昔,那是怎样的青春呢?一腔孤勇,中情烈烈,眼有星辰,心怀大海。同学们各有所长,勤奋亦赤忱,似乎永远无所畏惧。微信刚普及时,我在省外读大学,后至国外工作数载,回国后和许多同学联系寥寥。如今偶尔从只言片语中得知,有的同学在异国他乡读书、工作或定居,有的读研、读博一路高歌,有的在北京、福州、厦门、广州奋斗,也有同学留在家乡从事茶旅行业,还有成为教师、公务员、记者、律师、设计师以及银行等领域从业者,众人跃马江湖,在岁月中各有广袤风景。

人无法常常见面,但无论喧嚣或荒芜,在青春的回响里,曾有一群小伙伴一同纯粹而热烈地努力过,意气风发奔赴万水千山,偶有重逢依然亲切熨帖。让我们得以相信这是最好的年轻,已足够幸运。

时光更迭,峥嵘岁月犹在昨日。如今回到校园,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在开阔整洁的操场上、在人文底蕴厚重的武夷山下,青春飞扬的故事还在续写。母校以自强不息之校训,鼓舞着一代代莘莘学子笃学善行,厚德载物。

我在此雨夜执笔,记忆似水年华。祝福母校--砥志研思八十载,昂首阔步正当年!(张筱惜)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