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遥想清献当年
2023-04-13 09:37:51 彭小斌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一次,驱车从武夷山市北城崇安高速口下高速,导航语音提示,前方进入清献大道,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因为我知道市区有条清献河,清献大道是新近命名的。此外,还有清献村、清献社区、清献小学等,古时还曾经有清献梅、清献亭、清献碑、清献祠、清献坝、清献桥等等。为什么有这么多叫“清献”的路、河、桥、村、学校等等呢?这要从一个叫赵抃的人说起。

据史料记载,赵抃(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出任武安军(潭州)节度推官,治理崇安、海陵、江原三县,迁泗州通判。至和元年(1054年),授殿中侍御史。历任睦州知州、梓州、益州路转运使。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道都转运使,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知府。宋神宗即位后,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时年七十七,追赠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与包公齐名。

那么,赵抃是何时到崇安县,又做了什么功德无量的事?

时间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32岁的赵抃出任崇安知县,雄姿英发,但崇安建县仅46年,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农田灌溉困难。据《崇安志》载:“崇于淳化始升县,维时荒度未遍,安养未周,虽附郭平旷之土,民有目为旱区而弃之者,盖以土高水下,滋灌不逮也。”

意气风发的赵抃一到任即下乡调研。当走到南郊,发现很多空旷地无人耕种,就问当地百姓原因,得知是无水灌溉时,当即决定开挖一条水渠。

挖渠一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是人才问题,涉及选址、勘测;二是征迁问题,涉及撤屋、迁坟。但这都难不倒赵抃。

据崇安《邱氏宗谱》记载,赵抃到任伊始,便求贤若渴,遍寻人才,于岚谷黎口寻访到一名通晓堪舆地理的贤达丘纯,人称“丘神仙”,就如何解决多旱田多火灾问题三顾茅庐。丘纯为其所感动,领着赵抃登上西山狻猊岩顶(今小武夷白花岩),指点江山,提出引溪贯城并溉田的“以水克火”之计。赵抃如醍醐灌顶,深以为然,即诚聘丘纯为总董,全权负责这项工程。《崇安志》载:“公至,相地度宜,鉴阜而渠,引治西之流,贯中城而南十里;俾坟坏,为沃区者万余亩。”

水渠一挖就是十里长,灌溉面积达万余亩,但当时的老百姓还是有许多抱怨,因修渠涉及拆屋迁坟。于是,他写了一首劝谕诗:“撤屋变成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最终让老百姓支持完成这一伟大工程。雍正年间《崇安县志》载:“清献陂,即陈湾陂,在县西五里许,宋庆历初赵清献公以邑多水患,而西南附郭及新阳坂之田皆仰天为丰欠。五日不雨则涸,十日不雨则焦,半月不雨则苗槁矣。”“乃于西溪上流开陈家陂,分其水势,使之灌溉。犹石雄而入,经西北郊,贯于城中,出南郊,以达新阳。既去其害复收其利焉。迄今附郭之田尽成沃壤,新阳亦不忧旱,公之德也。”人们感念其德,因赵抃去世后封谥“清献”,遂将这条渠命名为清献河。

在修通清献河后,赵抃一鼓作气,又在城东新筑临安坝。临安坝及其长渠,工程之浩大、精密与艰辛,创造了古代闽北地区水利工程体量最大、输水最长、获益最广等多项奇迹,因此被后人誉作闽北“都江堰”。民国《重修崇安县志》详细记载清献河始末:“新阳陂一名临安陂,创自宋贤宰赵清献公。其陂由南兴寺前砌起,过江至水东东林庵下,共九百六十弓。陂头起大石墩,墩上建楼供奉观音大士,名曰坝楼。”清献河这一系统工程的建成,使崇安超过万亩粮田实现了旱涝保收,数万城乡人口生活用水得以保证。后任的南宋崇安知县王齐兴赋诗道:“唯有新阳陂上叟,终年饱饭已忘饥。”

建成后的清献河服务城区百姓民生。它“流贯中城”,有机地化解了古城抗旱排涝问题,解决了居民饮水浣洗问题,克服了城市消防、疏散问题等等。清献河水还驱动了城区的多座水碓、磨坊,解决了人畜粮食饲料加工问题。

清献河使用公约十分“环卫”。传说清献河建成后,赵抃对清献河制订了“分时用水公约”:清晨挑水,上午洗菜,中午洗碗,下午洗衣,傍晚洗澡,夜晚刷马桶(这一乡规民约后来成为习俗,直至文革后才被废除)。因此,当清献河流出城廓时,现在所谓的“生活污水”,便成了“农田肥水”。“肥水不外流”,一路灌溉南门畈、新阳畈稻田。南门畈、新阳畈稻田由此肥得膏黑油亮,不仅旱涝保收而且年年丰产。

清献河还有“战备”和“航运”功能。一是临安坝建成后,“使其水循东郊而达于南郊,”(清康熙《建宁府志》)在县治之东形成一泓既深且长的“城池”。它对于兵荒马乱年代本无险可守的老城区,无疑是一道重要的防御屏障。二是临安坝所形成的深广水域及恒定水位,是泊船的良港。尤其是进入清代,更成为了福建连接江西“水陆转换”的交通枢纽,“舟车辐辏,冠盖相属”。南茶北丝在这里转运,成为北上“万里茶路”最早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与发运起点。

赵抃筑建的临安坝,截流出一泓波平如镜的人工湖,明清县志称“青龙潭”。明末诗人盛赞崇安“城南八景”,大多倒映在这一泓青龙潭中,如《陂塘夜月》《南亭斜照》《东岸炊烟》等。诗中“澄澄崇水浸南楼,十里池塘一望收”“寒鸦当晓啼新月,白鹭惊光舞碧流”“百尺危楼临古道,一湾清水绕村庄”“远峰塔影绕红草,隔岸春声泣绿杨”等等佳句景致,无不因潭成景,由水生情,美轮美奂。市区从此山光水色,浑然天成,千年来赢得了“山水古城”与“金崇安”的美誉。

武夷山城村《古粤赵氏宗谱》赵抃《像赞》:名臣奕代史昭垂,野老何需再献芹。只有冰心宋御史,于今自尔仰型仪。琴叠奏,鹤相随,为国为民凛独知。千载百年恩治惬,歌功载德并宗彝。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知县诸葛廷瑞建二贤祠,祭祀赵清献、胡文定,朱熹还特为该祠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创祠“记文”。之后,历代为纪念赵抃功德,陆续有了清献梅、清献亭、清献碑、清献坝、清献桥。今天的武夷山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又不断命名有清献村、清献社区、清献小学等,2018年新命名北城连接高速的一段公路为清献大道,都为不忘赵清献公的恩泽,永志纪念。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