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理学名楼----紫阳楼
2023-06-27 09:17:26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提起中国名楼,人们想到的大概就是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和滕王阁。而在五夫镇有栋楼叫紫阳楼,无论从其历史价值还是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来看,这栋楼都可列入中国名楼之列。

顾名思义,紫阳楼就是紫阳先生之楼。那么,这位紫阳先生是谁呢?

他就是理学宗师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在这个“总是春”的紫阳楼居住了近50年,是名副其实的朱子故居,也是仅有的故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临终前修书一封给五夫的抗金名将刘子羽,以家事相托。刘子羽重信守诺,于刘氏府第附近筑五间平房将朱熹一家三口安置下来。刘子羽因不负友人所托而颇感欣慰,写信给堂兄白水先生刘勉之(后为朱熹的岳父)说:“于绯溪之上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这五间房就是最早的紫阳楼。

乾道八年(1172年),朱熹扩建居所,并作《名堂室记》《敬斋箴》。正式将自己居住和著书的新楼命名为“紫阳楼”,并以“紫阳书堂”匾其厅堂,为志不忘本。朱熹在此楼一直居住到绍熙三年(1192年),前后近50年。

八百多年来,紫阳楼几历废建。元朝初年毁于兵燹,民国16年(1927年)乡人在溪南重修一次,后再度荒废,1998年底重建。2018年,紫阳楼再次扩建,饱经风雨的紫阳楼终于以崭新的风貌再现在世人面前。

重建的紫阳楼位于群峰叠翠的屏山脚下,碧水潺流的潭溪之北,清澈溪水自东向西从门前蜿蜒流过。楼前一片青翠扶疏的毛竹,间立着数株高大挺拔的松桂,楼后几畦青圃,楼侧镶嵌着半亩方塘,有源头活水流注其中。

紫阳楼整体建筑为仿宋风格,为歇山顶的闽北民居样式,一楹三进,庄重典雅。门楼朝东,白墙素瓦。门楣上书“紫阳楼”,左右两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内中的厅、堂、斋、室基本按朱熹《名堂室记》的记载进行布局。中堂匾曰“紫阳书堂”,其下两边为朱子手书楹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此联典出《诗经·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厅堂左室为“韦斋”,取怀念其父朱松(号韦斋)之意;右室“礼斋”,为恭迎父辈和接待来访学友的下榻之所。

后堂命名为“晦堂”,深寓恩师刘子翚谆谆教诲的修身道理。堂上高悬横匾“不远复”,是朱熹手书恩师所赠的“三字符”(符意即格言),意为走出不远之时就要回头看看,不要偏离方向的儒家修养方法。恩师刘子翚为朱熹择取的表字就叫“元晦”,“晦”的深意镌于堂匾,使朱熹一生铭刻在心。厅堂之侧两夹室分别为“敬斋”和“义斋”,左曰敬斋,奉母而居;右名义斋,则是朱熹“暇日默坐读书之处”。两斋取名于《易经》“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意味深远。

紫阳楼一层紫阳书堂与晦堂之间,为朱熹三子朱塾、朱埜、朱在诵书、止宿之处。他们随父母苦读于紫阳楼,俱各成名。

紫阳楼是朱熹生活之所,同时也是文化圣地。朱熹除在此居家生活,经历着求学成长,结婚生子,以及与恩师、亲友交流论学与唱和外,还完成大量的著述,当成传播理学思想的一个大本营。所以,紫阳楼被后世称为理学摇篮,杏坛圣迹。

从14岁起,经过几年苦读,17岁的朱熹即中乡贡(举人),19岁登进士,之后“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更多的时间,他奉祠在家,著书立说,传道育人的历程。

在紫阳楼,朱熹先是有了“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主要因他从学的五夫三先生(刘子翚、胡宪、刘勉之)分别给予他不同的理学教育。屏山先生刘子翚视朱熹为“荒寒一点香”的可喜人才,授予朱熹“不远复”的儒家为学方法。籍溪先生胡宪传授朱熹《礼》《论语》《春秋》等课业,把困学彷徨的朱熹引到了湖湘学派的门口。白水先生刘勉之传朱熹“二程”理学,并将爱女刘清四婚配予朱熹。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又拜延平先生李侗为师,接受了“理一分殊”的观点,并将“太极”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发展了“理一分殊”的哲学思想。

乾道二年(1166年),林用中、何镐、蔡元定、范伯崇等人纷纷前往紫阳楼向朱熹问学。这时的朱熹突有顿悟,作《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好友、理学家吕祖谦到五夫访问朱熹,两人共同摘录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北宋理学家著作编成《近思录》,成为理学入门教材。这年六月,朱熹应吕祖谦之邀前往江西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进行了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使朱熹的理学思想更加发展完善。

在紫阳楼,朱熹还先后完成了《诸家祭礼考编》《曾子固年谱》《论语要义》《孟子集解》《二程语录》《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中庸集解》《太极图说解》《孟子集注》等大量著作。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集为一编刊刻,是为《四书集注》,经学史上“四书”之名始于此,标志着朱子理学思想走向成熟。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被宋宁宗召入宫,讲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嘉定二年(1209年),朱熹谥“文”,追封徽国公,世称朱文公。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元、明、清三朝都将此列为科举考试的经文定本,朱子理学也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所创立的朱子理学,也被称为考亭学派、紫阳学派、闽学,朱子也称南方孔子,朱子理学也被称为后孔子主义。

1999年,武夷山因朱子理学而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时指出:“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曾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

2010年12月,因朱熹在五夫定居50年之久,留下紫阳楼等30多处朱子遗迹,五夫镇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紫阳楼当之无愧为世人朝圣朱子、感悟理学的中国名楼。(彭小斌)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