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竹筏,一根竹篙,他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却练就了每天在水上漂行8小时的功夫;他不为垂钓、不看风景,只为维护河道清洁。他就是武夷山市崇阳溪上的一位河道环卫工——鲍林盛。 夏日清晨,崇阳溪两岸郁郁葱葱,晨光一照,河面泛起阵阵粼光。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中,一抹橙色晃晃悠悠地出现了。鲍林盛撑筏前行,手握长杆网兜,娴熟地捞取河面上的垃圾。一捞一提间,河面荡起层层涟漪,青山绿树的倒影随水波微微晃动。 随着竹筏悠悠靠岸,鲍林盛那张被汗水浸湿的黑红色脸庞出现在记者眼前。他头顶斗笠,环卫服外套着救生衣,脚下的小竹筏是由6根竹竿并联而成,长6米、宽0.6米。 看着鲍林盛撑着竹筏在河面自由穿梭,潇洒自如,其实要练就这样“水上漂”的本领并不容易。 由于河道深浅不一,环境复杂,为了更好地让环卫工捡拾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武夷山环卫中心专门买来了操作起来轻便灵活的竹筏。也因此,招聘河道环卫工的要求就是熟识水性,能够驾驭竹筏。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站上竹筏,就会晃晃悠悠的,一晃悠就害怕,晃得厉害了就可能翻船。”谈及驾驭竹筏的经验,鲍林盛头头是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年50岁的鲍林盛有着三十多年的“渔龄”,崇阳溪边长大的他,对这条溪最熟悉不过了。记忆里,爷爷教他“手打网”,一网撒下去再提起来,收获满满。 而后,随着武夷山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位老渔民不仅收起了渔网,还拿起网兜,转行做了河道“美容师”。 “我和老王现在负责的河道长约2公里。”鲍林盛和搭档王寿康要在崇秀新村路口至崇安大桥这段河道进行巡回保洁。每天8小时,鲍林盛带着箩筐和捞网,从清晨到日暮,驾着竹筏辗转在河道上,打捞水面零散、漂浮的垃圾。王寿康则顺着河岸边捡拾垃圾。 由于河岸边土质松软,王寿康穿着套靴经常陷到土里去,不过这不影响他使用竹夹子的频率。只见工作中的王寿康挥动着竹夹子,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发现各处隐藏的废弃物。“白色垃圾对河道危害非常大,如果把武夷山比作一个人,这河道就是血管,白色垃圾自然是血管中的有害物质,我们的职责就是清除这些有害物质,以保证血管的畅通,确保城市的健康与美丽。”王寿康说。 在武夷山,像鲍林盛和王寿康这样的专业全职河道环卫工共有16人,他们中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47岁。他们的保洁范围从七马槽三岔口至北次武夷桥,河道总长约15.2千米,面积约214万平方米,两人一组,分段保洁。 这些河道环卫工,多数人曾是渔民,对崇阳溪有着深厚感情。指着碧波荡漾的河面,皮肤黝黑、不苟言笑的鲍林盛露出了微笑,告诉记者:“尽管工作比较累,但看到我们的母亲河变干净、清澈,大家心里就高兴。” “风里来、雨里去、太阳晒、水上漂。”这是河道环卫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夏天水面蒸腾的热气、无遮挡荫庇的环境、长时间的暴晒,让穿着“三件套”的河道环卫工汗流浃背。除了要战高温,他们还要战暴雨,夏季的一场大雨往往会使工作量成倍增长。 “其实啊,我们最怕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鲍林盛说,武夷山春天雨水多,常常是上游下雨,下游就有涨水风险,工作时需谨慎防范。而秋天河面常刮大风,竹筏晃动比较剧烈,也考验着驾驭竹筏者的技术。尽管常年要克服各种恶劣天气,鲍林盛却不觉得有多苦:“看见河水干净了,心里就舒坦。” “武夷山可是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世遗’、全国首批国家公园,近几年崇阳溪水质越来越好,风景也更美了,大家都爱来武夷山旅游。看见这水又绿又清,我心里也高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谈到武夷山,鲍林盛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经过内河治理及卫生工作管理规划,现在崇阳溪河道里的生活垃圾比以前少了许多,而在卫生理念的普及下,来河边散步的人、河边垂钓的人,都会自觉地把垃圾打包带走。 日光渐盛,河道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变得灼热刺眼、水汽蒸腾。鲍林盛撑着竹筏,又往那一江碧水“飘”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