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武夷>
武夷山国家公园:碧水丹山生物之窗
2023-08-21 11:41:18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5月22日,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发布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新成果——发现武夷拟网蚊、尖吻拟网蚊、武夷倒毛摇蚊、双斑倒毛摇蚊、扇刺合脉等翅石蛾、戈氏长肢蝶石蛾等6个昆虫新物种。

刚刚过去的7月,武夷山国家公园再次集中发布一批新物种——短突黄隐肩舞虻、合斑黄隐肩舞虻、九曲溪黄隐肩舞虻、方突黄隐肩舞虻、武夷山黄隐肩舞虻。

武夷山国家公园,隐于祖国东南沿海崇山密林之间,却自带“热搜体质”,屡屡因刷新生物多样性记录而“霸屏”热搜榜。

这里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中外生物学家誉其为“蛇的王国”“昆虫世界”“鸟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如何不负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好这片珍贵自然遗产?

2016年,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在4年多的试点探索中,武夷山国家公园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为在南方集体林区建立国家公园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方案》。同年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在列。

“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我们围绕建设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目标,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不断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负责人方燕鸿说。

最好的生态,需要最严格的保护。划定98个网格,将防火、防虫、防盗融入网格化巡护管理;引入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智能视频监控等技术,构建“天地空”一体化资源监测体系;坚持集中高效的管理与执法,有效打击毁林种茶等各类生态破坏行为……

最好的生态,需要最完备的保护。制定并发布行政权力清单和执法流程图,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与公检法司联动,推进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及刑事案件快立、快侦、快诉、快审;联合江西省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持续完善跨省协作联动机制……

最好的生态,需要最科学的保护。完成两栖爬行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持续推进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本底情况;与中国科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研课题对接,建立科研项目库……

向最严措施要效力,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科学保护要活力。如今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其中,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已累计正式发表并发布武夷林蛙、武夷山对叶兰等22个新物种。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且看地处南方集体林区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在最严保护与更好发展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打造生态茶产业,按照“茶-林-草”混交模式,引导茶农建设复合型生态茶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设立商品林赎买、地役权管理补偿等11项补偿内容,有效解决林农利益和生态保护的矛盾;落实就业引导与培训机制,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公开择优招聘生态管护员、绿地管护员,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如今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林农增收之间的矛盾有了“绿色解法”,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有机统一。区内桐木、坳头2个完整建制村人均年收入分别比周边村高0.51万元和0.7万元。

国家公园建设,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绿动力”。

8月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创意大赛启动,面向全球线上征集作品。该项目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的标志性项目,道路全长251公里,旨在构筑起大武夷生态旅游环线,全面展现闽北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早在2021年,南平市便提出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即在国家公园福建片区外,划定4252平方公里的环带区域,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带动发展。不久前,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周边地区协同保护相关专项规划——《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在国家公园时代,“园内”与“园外”,“圈内”与“圈外”,正协同联动,吹起绿色发展新风尚。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