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了五夫,感受了一趟朱子文化之旅。 第一个到达的地方是兴贤古街,这条不长的古街小巷最令我感叹的是,一座牌坊便把这一条街道划分成了功能截然不同的两段。一段是为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实际、物质需求而设的烟火街市;一段是走向读书立志做学问、考功名、追求真理而设的精神书院。这巧妙的设计,就像朱子的一生,一段是出仕为官、忠君报国、光耀门楣的高光时刻;另一段则是归隐乡间、著书立文、教学育人的平凡生活。站在朝兴贤书院一面刻着“三市街”,朝集市一面刻着“过化处”的牌坊下,有那么一瞬间,似乎看见年幼的朱子与同窗一同斜挎着书包,穿着黑面白底的布鞋踩在油光发亮的青石板路上,嬉闹着穿过人间烟火气的街市,通过过化后诚心正意、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朝书院走来。他没有因为父亲的离世而悲伤不起,没有因为寄人篱下而矮人一等,没有因为外来孩子而受排挤,他正心怀大志地走向未来。 紫阳楼是实景学习的第二个点,也是朱子在五夫生活的居所,“紫阳”二字取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之名,表示不忘故土,这与之一贯推崇、践行的孝道精神相应。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讲解了楼宇的布置,以及每一副楹联、词句的含义,尤其打动我的是此前并不熟悉的《四季诗》。那表面看来写的自然四季,谁又能说不是朱子生活的酸甜苦辣、情绪的喜怒哀乐以及命运悲欢离合的人生四季呢? 由于游客众多,我暂时无法沉浸下来,感受朱子写下这些诗篇的心情。于是,在大部队返程后,我独自留下,再次探访了一遍紫阳楼。 尽管我清楚地知道这是座近年新建的楼宇,不曾有过朱子活动的足迹,但因为这个建筑体内承载着他所有的思想与文化,把他那抽象、无形的理学思想和精神用有形的物件立体化地展现出来。所以,在只有我独身行走其中的时候,便可以那么真切地去感受到圣人那有温度的情感,体悟被称为理性第一人的感性。 朱子一生无论是主动辞官还是被动请出主流圈,当铅华褪尽,繁花落去,带着失望和未完成的愿望落寞离场的他,一定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人生到底何所为?所为何? 这是一个无论对过去的朱子,还是现在的你我,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彼时的朱子一定为之苦闷过、烦恼过,我好奇他满腹疑团无处说时,是如何自处的呢? 当我走进位于中堂右侧厢房的琴房,坐在琴桌前时,我找到答案了。他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诗词,却没有去责难现实,没有去埋怨命运,也没有讽刺和惋惜。他对现实的无奈,他对人性的深思,他对天理的穷究,他的委屈、他的悲痛、他的忧愁,一定是透过那空灵淡雅的琴音来表达他内心所有的声音,研究琴律寄托精神,拨弄琴弦寻找慰藉,利用琴声抒发感情,这正是所谓的“琴以载道”。 琴房设在中堂后面的右厢房,而中堂的背面则是祖先堂,上面悬挂着“慎终追远”四个大字,以及朱子的一世、七世、八世祖像,正对面的是一幅五蝠环绕的砖雕。 多年前,我在阅读钟茂森博士的《孝经研习报告》时,就看到他在书中记录,幼年时朱子由父亲教授读完《孝经》,便在书卷的封皮上写下“不若是,非人也”的稚拙小字。他终其一生也都在践行先贤的教导,无论是为官时对皇帝的直言进谏,还是清廉执政、造福百姓,或是退出官场的读书、写书、教书,都在践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穿过祖先堂来到后面的厨房,此时已近黄昏,正是家家户户生火做晚饭的时候。然而,在这个一切用具应有尽有的大厨房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我,那一瞬间,一种莫名的伤感油然心头,热泪静静地流淌在脸颊。在摆满丰富菜肴的餐桌前我驻足了许久,朱子生活的时候没有享受的物质生活,今天的后人用这样的方式给他补上;朱子的思想曾一度被扣上伪儒学,没有得到弘扬和发展,今天的后学用各种形式让他的思想复活、物化。让时空距离八百多年曾一度被埋没、抹灭的文化再次兴起,温润着正在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来朝圣朱子的学子们。 所以,是武夷山的秀美山水孕育出集大成的朱子,还是历经磨难的朱子给武夷山增添了灵气?我想,他们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武夷山的风景如果缺失了朱子文化的底蕴,那便少了灵气和底气;朱子文化的形成如果没有武夷山水的滋养,可能就会少了灵感和情感。 在管理员的催促下,我走出了紫阳楼,坐在刻有《观书有感》的半亩方塘边,看着管理员关上紫阳楼的大门,看着夕阳渲染的天际,看着耄耋老太与她的鸭群。遥想朱子看到这番景象,会有什么感悟?会做出怎样的诗词?会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答案,就我个人而言,走圣贤曾经走过的那些路,欣赏他们曾经也欣赏过的风景,感受他们曾经吹过的风,可以去照见真实的自己,探索未知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此次的朱子之旅让我更系统、更具象、更深入地了解了朱子其人、朱子理学以及朱子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