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万里茶道>
武夷“大红袍”的内核
2023-10-13 09:40:57 吴斌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  

武夷“大红袍”最早见诸文字的确切记载来自清代郑光祖的《一斑录》,其中指出“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一斑录》成书于道光年间,由此可推知“大红袍”在明末清初即已声名鹊起。事实上,“大红袍”到了清中后期,名声已如日中天,成了名副其实的武夷茶王。

拥有“大红袍”的天心寺更是将“大红袍”藏藏掖掖,做得神神秘秘。由此围绕着“大红袍”的故事也就变得越来越多,其中“状元报恩说”“红袍加身说”最为脍炙人口。

“状元报恩说”的故事梗概是,有一位举子进京赶考,途经天心寺时,由于通宵用功读书,累得病倒了。寺里的僧人用茶治好了举子的病,举子得以按时赶到京城参加会试并夺得状元。举子衣锦还乡之时,刻意在天心寺逗留,并在住持的引领下,朝拜了对其有救命之恩的茶树,将朝廷所赐状元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此有了“大红袍”的茶名。

“红袍加身说”是“状元报恩说”的“加强版”,说的是天心寺住持担心举子在途中再次生病,刻意赠送了一些茶给这位举子,让其带在路上以备不时之需。举子高中状元在京城逗留期间,正好皇太后得了积食症,久治不愈。当时的皇帝是位大孝子,着急得不行,于是状元献上了从武夷山天心寺里带来的茶,没想到茶到病除,皇帝非常高兴,特赐大红袍让状元作为钦差大臣去感恩与嘉奖武夷山的这些茶树。状元来到武夷山九龙窠,将皇帝特赐的大红袍披在了茶树上,从此有了“大红袍”的茶名。

细细考究“大红袍”的各种传说,我们就会发现其内核基本都是“助人”“报恩”“善良”“勤奋”等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且深厚的感恩文化,投桃报李、结草衔环等等,无不折射出深深的感恩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我们在观赏“大红袍”的美景,品饮“大红袍”的美味之时,也应用心去感受“大红袍”中所蕴含的感恩等传统文化的内核。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