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 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 最典型、最完整、面积最大的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 近年来 这里的物种频频“上新”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 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样本 微观世界的“潜力股” 双孢小蘑菇、 霜盖拟疣柄牛肝菌 2025年2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两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双孢小蘑菇、霜盖拟疣柄牛肝菌。 双孢小蘑菇是小蘑菇属的一份子,因其绝大多数担子产两个孢子而得名。小蘑菇属的物种虽然难以作为食用菌加以利用,但它们的学术价值更大,有着潜在的开发空间。比如,此类真菌可以显著提升薄荷、艾草等药用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浓度,未来或许可以应用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体系,提升药材的品质。 霜盖拟疣柄牛肝菌是拟疣柄牛肝菌属的一员,作为一种外生菌根真菌,它能与一些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这个特性使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菌根真菌与植物的生态互动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例如,它们能够促进退化林地土壤团聚体形成,为森林退化保护提供新思路。 这两个新物种的发现,为全球真菌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进一步印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科研价值,展现了福建对世界生物科学探索的积极贡献。 蕨类家族的“宝藏新人” 武夷山卷柏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莲花峰附近,一种独特的蕨类植物悄然生长,于2021年被发现并确定为卷柏属新物种,它就是武夷山卷柏。它的形态在卷柏家族中独树一帜,比如叶片上有长长的“睫毛”,还有下侧的孢子叶卵形、大孢子的孢子周壁光滑等特征。此外,进化分析表明,武夷山卷柏和相近种各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 卷柏属植物通常具有较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武夷山卷柏潜在的药用功效也有待发掘。武夷山卷柏的发现,为蕨类植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相关学术论文登上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Keys》。在全球生态保护和科研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溪边的“神秘来客” 武夷林蛙 武夷山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2020年8月以来,专家们先后多次在相关水域发现一种独特的林蛙,其体型与同区域分布的另一种林蛙相似,但外形特征有所不同。经过实验室标本比对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这是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林蛙,因为是在武夷山地区首次发现的,所以命名为武夷林蛙。 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发现一个两栖或爬行动物新种也极其困难,据专业人士介绍,中国每年大约可以发现十余种两爬新种。武夷林蛙的发现,为全球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体现了建设国家公园为生态科研带来的新机遇,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飞舞的“夜行精灵” 璞云舟蛾 2021年5月,在有“昆虫世界”之称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调查团队在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在滴水岩发现了它的踪迹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蛾类,经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比对鉴定,确认这是一种从未被记录过的新物种,它就是云舟蛾属的新成员璞云舟蛾。它的翅面斑纹形似天然墨玉,中文名“璞云舟蛾”的“璞”字就包含了这层意思,既和它的英文名“pseudofasciata”的前缀“pseud”发音相近,也和它的外形特征相呼应。 云舟蛾属是舟蛾科中的一个小属,此前全球仅发现5个种,璞云舟蛾的发现将该属物种增加至6种。目前,这轮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已经结束,包括璞云舟蛾在内,科研人员在福建片区累计发现了17个昆虫新种,不仅丰富了武夷山昆虫地理分布区系,也对全球研究物种的起源与分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