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刚柔并济”守护绿水青山
2025-07-21 09:57: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  

南平探索创新“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相融合的行政执法模式,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刚柔并济”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是南平的靓丽名片,也是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如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守护好绿水青山,成为南平市行政执法工作的关键课题。

近年来,南平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天平上,始终致力于寻找精准的平衡点,积极探索创新“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相融合的行政执法模式,让执法“刚”中带“柔”,用“温度”将执法工作推向新“高度”,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部门协同,跑出联合执法“加速度”

南平市通过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合执法力度,纵深推进和健全完善信息共享、监管联合、执法联动、区域联防的综合执法联动体系建设,促进生态执法质效提升。

2025年1月,建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接到建阳生态环境局函告“某公司指使外包单位偷倒污泥”线索,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规定。

“我们接到函告后,立即开展立案调查,确认违法主体为某渣土运输有限公司,未按合同要求擅自倾倒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泥,事件发生在建阳,但是涉事车辆归属延平区,案件有些复杂。”建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确认该案件违法主体与适用法条、车辆在弃土填埋场偷倒污泥行为是否属实,建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多次与建阳生态环境局、延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多部门协同,通过函告、行政协助等方式调取涉嫌运输车辆轨迹等证据,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执法联动,对涉事公司、人员的违法行为,按规定作出处罚,并要求整改到位。

顺昌县成立生态联合执法工作小组,从公安、林业、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抽调26名执法人员组建“顺昌生态联合执法中心”,实行“合署办公、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联合执法”,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组建生态巡查队伍,开发“生态巡查云平台”和“智慧生态”APP,实现全县生态问题“一张图”监测。此外,设立“生态110”24小时举报热线,构建“乡呼县应、分级响应”机制,基本形成“生态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全方位常态化巡查、保护、监管新格局。这种创新的执法模式,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降低了执法成本,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浦城县建立“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控体系,强化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设立农资打假举报热线,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构建全民参与的农资安全防护网络。

2024年以来,南平市在生态环境领域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全市共发布有关生态环境领域的“场景清单”62个,整合精简检查计划95个,减少检查118次,有效提升联合行政检查成效,降低企业迎检成本和负担。

以“补”代罚,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

近年来,南平多地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对企业或个人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的同时,认真向违法主体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违法主体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污染治理等方式承担生态修复责任,实现“环境有改善、违法受惩戒、社会得警示”的综合效果。

光泽鸾凤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河长办、坪山派出所、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以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方式成功处理一起非法捕捞案件,充分将融合治理、柔性执法与生态修复统一到联合执法中。

2024年11月,河道专管员在光泽鸾凤廖家湾河段开展夜间河道巡查时发现当事人官某正在进行电鱼,当即制止并报告,当地政府召集片区联合执法中心、派出所、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联合查处,现场收缴非法电鱼工具和渔获物。

“当事人违法行为比较轻微,积极配合调查,且提交承诺书愿意主动消除危害后果,我们依据《关于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涉及‘生态环境修复’的相关内容对当事人减轻处罚。”光泽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表示。

在执法人员的见证下,当事人购买2000余尾鱼苗在指定水域放流。

“这个方式好啊,不仅惩罚了违法者,也能让富屯溪水域生态得到更多保护!”村民对这样的做法赞不绝口。

顺昌县林业局与县检察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在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中引导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人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关于建立“检察+碳汇”协作机制的意见》,推出“检察+碳汇”生态修复机制。

以“补”代罚修复生态的方式,既让赔偿义务人接受了教育,又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进一步浓厚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社会氛围,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柔性执法,释放企业发展新动能

监管的“硬度”与“温度”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执法理念的“柔性嬗变”。南平市在生态执法中始终践行宽严相济原则,以制度文明护航生态文明,更用柔性执法传递人文关怀,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温暖力量。

松溪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一次现场检查中发现,某文具公司危险废物储存间未按照规定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规定,结合《福建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应给予该公司罚款12.25万元。

但在实际执行中,执法人员并未简单“一罚了之”,而是对照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清单,秉持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理念,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

“我们希望通过依法免罚给予企业改正机会和容错空间,既督促其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又减轻经济负担,实现教育与减负的双重效果。”执法人员的话语,道出了柔性执法的核心——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为企业留足成长空间。

而这种“温度”同样也体现在邵武市对餐饮油烟污染的治理中。

餐饮油烟关乎大气质量与居民生活,却也直接影响中小商户的经营生计。邵武市生态执法部门没有选择“以罚代管”,而是针对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问题,通过现场勘查精准掌握餐饮店油烟排放现状,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让商户知道“怎么改、改到哪”,对初次违规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商户,仅下达整改通知而非直接处罚。2024年以来,邵武市累计检查餐饮场所1220余家次,发现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8起、设备未维护13起,均通过限期整改和跟踪监督落实整改,对积极配合整改的商户免予处罚。

从松溪的“容错免罚”,到邵武的“帮扶整改”,南平生态执法始终紧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包容,不是执法“放水”,而是引导企业和商户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既守住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底线,也为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了更具包容性的执法温度。

服务先行,诠释执法为民新内涵

处罚不是目的,让群众知法、懂法、敬法才是实现基层长效治理的最佳方式。在南平,执法机关将普法融在执法中,把普法工作做在前头,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武夷山市融合司法行政系统、“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社会志愿者三方力量,组建生态保护“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暨“武夷蓝”生态法治宣讲队,在辖区内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

据武夷山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采茶季等关键时期,“生态警长”和志愿者协同作战,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对茶农进行生态普法,在护航茶园丰收的同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建阳区创新推行“企业点单”服务机制。2025年1月,某公司通过企业“点单”小程序,在线提交了关于排污许可证变更指导的诉求。建阳生态环境局接到“订单”后,立即组织业务骨干及第三方机构深入企业,提供政策宣贯和专业技术指导。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特点等详细分析后,现场帮助企业完成排污许可变更信息填报。

“在手机上‘点单’,就有专业人员来帮忙解决问题,还能进行深度‘体检’,企业环保方面的问题一次性就能解决,太方便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和县司法局成立社区矫正生态保护公益活动基地,集“种树补植复绿”“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宣告”功能为一体,定期组织涉林犯罪社矫对象对破坏的林地进行补种和管护,提升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南平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容丝毫逾越,同时努力打造“刚柔并济”的生态环境执法模式,驰而不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更需法治护航。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立足更好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行政执法监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为南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和优质法律服务。”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冠中说。

接下来,我市将以推进基层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继续深化行政执法改革,以督促治、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坚持执法监管与服务并重,为南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记者 陈颖 通讯员 林启明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