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静中窥心
2016-09-15 09:47:0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倩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理学名邦——延平”学术研讨会。会上,对一位台湾学者研讨的主题《朱子理学工夫论的现代转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说,所谓朱子理学工夫论的现代转化,简单说就是两字——“静坐”。

“静”从青从争,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是一种坚持状态。因而“静”有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之意。从这延伸出来,“静坐”则是以静之状态,调和阴阳,调整心态,观四物,净内心,求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外内合一。

众所周知,所谓“理学”,将儒、释(佛)、道三者思想、修行融汇合一,完成对个人修心与修身的二元净化,以求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而这与西方哲人笛卡尔所提出的身心二元论不谋而合。

说到“身心”合一,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词“欲望”。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好坏更无善恶之分。可观现实之中,“欲望”却偏偏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是贪欲、攀比、追名逐利等负面感觉。大概是人们在处理这一“人之常情”时的方式不当吧?或许当社会中“喧嚣”成为主旋律时,“静坐”作为朱子理学工夫论的现代转化,是在提醒人们,不该忘记和传承这么一种能让人“静中窥心”的方式,让“欲望”有排遣之法、安放之所。

“入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己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据史考证,南宋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对“静坐”十分推崇,视“静坐”为修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不仅自己研学时保留“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习惯,还明示其学生弟子要传承保留这一习惯。

“静坐”作为理学研习中修身之法。从最初的“起心动念”到“观喜怒哀乐”,再到“观天地之心”,它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外在表现,也是佛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内心禅修。古往今来,除了理学大家朱熹外,修习“静坐”的名人也不少——“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的李白;“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的陆游;“初学多属伏案之时,遇事盖少,但能每日静坐一二小时,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梦剧不乱,宠辱不惊……”的梁启超。我甚至在《乔布斯传》中,也看到过这么一段描述:“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的确,“静坐”是一种修行,是让你看得更广,知悟更深。

当然,“静坐”或许也没什么作用。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都知道用手拍桌,在桌上的豆子,会因为力的作用弹起来后重新落回桌面。这“一拍”看似毫无作用,没有带来任何变化。可谁知道呢?或许这些豆子里,有那么一颗神奇的豆子,在弹起后就不再落下,那么先前这看似无用的“一拍”,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不妨尝试看看?期待那豁然开朗的体验。从明天起,选房间的一隅,“静”一会,两腿盘坐、闭目冥思。以人的“心静”回应外界的“嘈杂”,过滤真实世界中的声响,倾听内心的声音。□吴建琼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