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12 10:49:30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二、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哲学架构

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天生万物以养人,食之不为过”的朴素唯物辩证观,虽然此说没有提出世界物质的客观性,但已经表明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宋代,朱熹与陆九渊在物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理和心的哲学概念,建构起物、理、心三者一体的哲学架构,成为自宋以来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命题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朱子之理的哲学架构

理是朱熹理学的重要概念,朱熹“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一生生涯中,穷究着这个“理”。《朱子语类》中第一卷就是理气论。那么,这个理是何物?朱熹为什么强调理的作用?要揭开朱熹的理学,首先要弄明白这个“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认识,是当今我们的认识论。但在朱熹那里,却以意识为前提,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理、物是朱熹哲学的基本架构。这个架构的哲学态度是先有理,后有物;有是理,有是物。如此,我们可以给朱熹的“理”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朱子所说的“理”,是规定自然与社会的规律与准则。具体地说,朱子之理是规定事物性质、状态及其变化、发展方向的规律与准则。而朱子理学就是研究规定事物性质、状态及其变化、发展方向的规律与准则的学说。

朱子之理有以下三个特征。

1、客观性。长期以来,我们把朱熹的“理”定性为客观唯心主义,并且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这是对朱子之理的偏见与曲解。

事实上,朱熹所说的“理”是物之理,也就是说这个理寓于物之中,是哲学中认识论的一种方法。虽然朱熹没有也没有必要过份强调物的客观实在性,但作为一个理学家他没有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相反,他一再告诉学者做学问,必须向外格物。格物就是探寻客观存在的事物。他曾说“物物有个天理”“物物各有天理”。这些表述可以看出,物在前,理在后,理在物中,而不是理在物外。他说:“只是都有此理,天地生物千万年,古今只不离许多物。”[48](《朱子语类》卷一)他认为大至天地,小至山花小树,是因为物理之所当然、所以然。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49](同上,卷十五)草匍于地、鱼跃于渊、鸢飞于天,都是自然规定的现象,所以朱熹说“天道流行,发育万物”。[50](同上,卷三)正因为万物遵循着内在的规定,自然界才有可能生生不已。可见,朱熹所说的“理”,是客观之理。因为物的客观存在,而理寓物之中,是物之理,表明理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在理的作用下出现循环不已的生机。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理自然界就不复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朱熹之所以把理看成在天地之先,是规定万物的法则,目的在于强调“理”(规律)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朱熹讲的理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朱子之理的本质特征。

2、形上性。朱熹的理本论中,还有一个与理并存的气的哲学概念。这个气也客观存在,并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在朱熹看来,万物光有理还不行,必须有构成万物之气才行。

朱熹认为理与气同时存在,但二者的地位不同。理是形上,

气是形下。朱熹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51](同上,卷一)“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52](同上)理气又有先有后。有弟子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朱熹回答说:“有是理后生是气。”[53](同上)也就是说,万物有理有气,但气是理的材料,理规定着气的变化、发展。朱熹说:“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54](同上)气是生物之质,而理必须借助气才能显现出来。朱熹说:“然事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55](同上)理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于气,无天地万物,无法彰显理的外在生机。朱熹举例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56](同上,卷十三)又说:“且如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子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57](同上,卷一)道理很简单,谷种到稻子,必须经过选种、育秧、插秧、施肥、耘田等过程,才能从谷种到稻穗,如果误了农时春播的规律和管理规律,就无法从此物(谷种)到彼物(稻穗)的变化、发展过程,而谷种变成稻子,是谷种内在的理的规定,谷种不可能变成蔬菜、水果或其它物。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