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12 10:49:30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上述可知,朱熹把理与气看成是构成万物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有理有气,万物方生。但二者又有区别,理是形上,是本,是无形,只能感知;气是形下,是末,是有形,可以直观。

3、不可变易性。理的不可变易性来自于理的客观性、形上性,换句话说,理的客观性、形上性决定了理的不可变易性。因为物是客观的,而理又是物之理,当然也是客观的。

理的不可变易性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区别事物是此事物,不是彼事物)、状态(以何种方式存在)、变化(如何演变)、发展(向何种方向发展)。在朱熹看来,万物之所以发育,就是因为理发生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事物的性质发生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朱子之理被视为客观唯心。

(二)、陆九渊之心的哲学架构

朱子之理是物质基础上的理,也就是物之理。陆九渊以心为理,在朱子之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或者说在物、理之前安置了一个心,从而构筑起一个物、理、心的哲学架构,成为宋代以心为先、以心为本的哲学命题。

朱熹强调客观之理,而陆九渊则不同,他以心为理,强调主观之心。在他看来,心是主宰天地的主体,只有发挥心官的作用,才能体察天地之理。其心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主观性。陆九渊之心,概而言之就是以心为先,在他看来,天地之间以心为本,只要心在,天地就在,万物就在。我心即天地之心,我心即万物之心,所以要以天地之心为心,以万物之心为心。如果我心不在,天地不存,万物不存。可见,陆九渊以心为先、以心为上、以心为重。他从“宇宙”二字得到启发,提出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58](《陆九渊集》卷三十六),把心提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主观性。

必须指出,陆九渊同样没有否定客观物和物之理的存在。虽然陆九渊不言物之先、理之先,但从他的话语中仍然可以看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至少他强调的是心与物、心与物之理同时并存。他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59]√(《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渊把宇宙与我融为一体,我之事就是宇宙之事,宇宙之事就是我之事。可见,陆九渊没有把至明的人与宇宙相隔裂,而是在客观物和物之理的前提下强调要物我观照。基于心的主宰作用,陆九渊很关注作为万物之灵的个体与宇宙的关系,要人用我之心观照宇宙之心。他说:“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60](《陆九渊集》三十四)

在陆九渊看来,宇宙是客观存在的,而我是苍茫广阔宇宙中的一份子,置身于这个空间的我要思量如何与宇宙同为一体,我之心如何与宇宙契合,如何做一个有利于宇宙循环、万物生生的人。可见,陆九渊视我之心为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由我之心派生出来的,这是陆九渊至明的精神境界。

2、可变性。与朱子之理不同,朱熹强调客观之物和物之理,人必须体察客观之物,更必须体察客观物之理;而陆九渊淡化了物和物之理,强调的是离开物和物之理外的心。这是陆九渊之心与朱子之理的本质区别。

物、理、心三者须作两段看,物、理一体,有物有理,理寓于物,都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变的客观世界;心则存之于我,更操之于我,是可变的。心的可变性,是因为心容易受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心的可变性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其一,以义为利,事物向善的方向变化、发展。《大学》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证明只有诚意、正心、修身,进而推己度物、推己及人,事物就会朝着治国、平天下的方向变化、发展。《论语?乡党》记载了一则明心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孟子则将“四端”之心视为为政之道,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61](《孟子?公孙丑》)以仁人之心,行仁人之政,达到国家大治、天下太平。孟子还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怵、恻隐之心。”[62](同上)所以,陆九渊心即理,表明他十分看重人的善心,要人们用善心对待宇宙、对待万物。要发明这种善心,就要以义为利。这就是陆九渊以心为本的哲学智慧。

其二,以利为利,事物向恶的方向变化、发展。恶是与善相对的一种态度。在理学家的眼里,宇宙之间,只有善恶两端,非恶即善,非善即恶。善心之长,恶心则隐;恶心之长,善心则隐。

陆九渊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是水之源、木之本,人要感格万物、观照万物,必须从本心开始。如果“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 [63](《宋元学案》卷五十八)陆九渊把良心看成是立志的重要内容,他说:“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沒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 [64](同上)人要有志,就必须识察公私、分清义利之辨。他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65](同上)陆九渊还强调做事要先从做人开始,因为事在人为,人无良心、善道,必然一事无成。他说:“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66](同上)现实中这种事例不胜枚举。一个路人,见地下一块玻璃碎片,袖手旁观;另一个路人见地下一块玻璃碎片,俯下身子将其拾起来扔入垃圾桶。一户人家,养狗扰民,被告到法庭,还要百般狡辩;一户人家,电视声音太大,邻居提醒,这户人家改过迁善。前者以利(省得麻烦或已之所欲)为利,后者以义(善行义举)为利。有心无心,善心恶心,结果不同。人心向善,便有善人之举;人心向恶,便有恶人之举。

在陆九渊看来,万物在与不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和心德。心在万物就在,心不在焉,何以有万物,何以有万理,所以他说:“事固不可不观,然毕竟是末。自养者亦须养德,养人亦然。自知者亦须知德,知人亦然。不于其德,而徒绳检于其外行与事之间,将使人作伪。 ” [67](同上)如果没有真心实意,不在修身涵养上做工夫,而只是约束行与事之间,必然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