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12 10:49:30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需要指出,分析陆九渊之心,必须对他的心学思想进行深入辨析,得出正确的理解。第一,陆九渊的“吾心”不是狭隘自我之心。换句话说,这个“吾心”不是陆氏一人之心,而是众人之心,即每一个生活在广阔宇宙中至灵的个人之心。第二,心即理不是以心代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是除了心之外全然没有宇宙,也不是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强调面对客观万事万物时,要立定脚跟,容易受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吾心”要紧合天人合一之道。只有如此,才能够像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68](《孟子?尽心上》)

总之,在陆九渊那里,心成为主宰世界的本原,有心就有宇宙万物。要把宇宙万物纳入我心,并且有体悟宇宙之所以终万物、始万物之心,做到以心观物,以心识理,物、理、心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在真正达到物之在我、理之在我。如果无心,物、物之理客观存在也是枉然。

三、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会通

朱、陆二人学术之辩,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一次盛会,

由于彼此各执一偏,导致二人心中之隔,甚至引发为两大学术派别。然而,他们的争论毕竟是在儒家门墙内的纷争,虽然无法“会归于一”,但争论也只是“和而不同”。实际上,朱、陆学术是理、心会通,朱熹重物之理,也重人之心;陆九渊重人之心,也强调物之理。彼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朱子理中有心

朱熹把理看成是万物的总根源,是万物之总名,有理有物,无理无物,这是朱熹的基本观点。但实际上,朱熹并没有否定陆九渊之心。相反,他也强调心对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性。

陆九渊把心看成是万物之本,朱熹也认同这一观点。他曾肯定地说:“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69]在这里,朱熹强调心地的作用。在朱熹看来,心地就是良心,它能主宰万事万物。这一观点直接来自道南学派对程颢主静思想的传承,虽然“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的理学思想更多师承了程颐的“主敬”思想,但同时也师承了程颢的“主静”说。罗从彦在《勉李愿中五首》中曰:“圣道由来自坦夷,休迷佛学惑他歧。死灰槁木浑无用,缘置心官不肯思。”李侗接受了罗从彦的思想,从“夜醉,驰马数里而归”,转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并在其后的数十年间,将此思想传给了朱熹。

朱熹与陆九渊的学术有口舌之争,但只是治学的方法问题,前者重外求格物,后者重内求明心,而对理与心的功用却无太多歧异。虽然朱熹把理视为本体,是宇宙的最高原则,但也承认明理须发明本心,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本心,心具有主宰的作用。朱熹明确说:“心者,一身之主宰。”[70]朱熹强调主观对事物变化具有能动的作用。他在注释《大学》“正心”时说“心者,身之所主也”。[71]“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根本也”。[72]有弟子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73]朱熹回答说:“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弟子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74]朱熹说:“‘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75]此说来自程子“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76]程子认为虽然有形的天最高,但天之上还有一个神明就是心,它主宰着宇宙、主宰着万物,朱熹赞成此说。

心支配着人的四肢全体,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向,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行为。朱熹说:“心者,身之所主也。……意者,心之所发也。”[77]心是一身之主,意是心之所发,是心的运用处。心是检验行为的依据,没有心之察识,不知所行之善恶。朱熹说:“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也。”[78]朱熹也像陆九渊一样,强调物我一体,心正则万物生生不息。他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心之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79]朱熹引用邵雍的话说:“康节云:‘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区宇;物者,身之舟车’。”[80]朱熹把性视为形之体,把心视为重城结隅之外城,把身视为括然本心之境域,把物视为可以驱使的舟车。朱熹甚至也理心不分,以理为心,所以他主张要“人之精神,与天地阴阳流通”[81],如此才能“使人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82]朱熹引用程子之言:“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理,即天地之理。”[83]朱熹也同意义刚“理在物,见在我”[84]的观点。

朱熹心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统性情。鉴于心的主宰作用,朱熹一再强调心与理不可分,否则心是心、理是理,心理分隔,物不在是,理必不具。他说:“心之全体,湛然虚明,万理具足”。[85]理是否存在,关键是心是否安然明亮。“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86]心还要廓然广大,才能包举万理。朱熹认为,心是仁人之心。有弟子问“心为太极”“心即太极”。朱熹回答说,理即是性,“‘心’字,各有地头说。如孟子云:‘仁人心也。’仁便是人心,这说心是合理说。”[87]又说:“天地无心处。且如‘四时行,百物生’,天地何所容心?至于圣人,则顺理而已,复何为哉!所以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说得最好。”[88]朱熹引用程颢之说,认为天地顺四时普万物常规是心,圣人以其情顺万事之理也是心。天地之心是一个总概括,分殊万物万事各有其心。朱熹说:“天地以此心普及万物,人得之遂为人之心,物得之遂为物之心,草木禽兽接着遂为草木禽兽之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89]朱熹甚至直言心就是理。他说:“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朱熹把心等同于理,心的主宰作用就是理。但心是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他说:“人心者,气质之性也。可为善,可为不善。”[90]善者,是人的天地之性决定的,不善者是气质之性决定的。天地之性的善是人的道心使然,气质之性的不善是人心使然。虽然同一个心,但也有理欲之辩,义理之心是道心,是善心;人欲之心是人心,是心之恶。可见,朱熹也是理心不分,把理看成是心,以心代理。朱熹之理与陆九渊之心浑然会通,俨然看不出朱子与陆子之间的分歧。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