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界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主张人不能离开自然,相反要与天地合其德,才能乐天地之乐。他说:“今一切了许多繆妄劳攘,磨砻去圭角,浸润著光精,与天地合其德云云,岂不乐哉。”[109]“人共生乎天地之间,无非同气。扶其善而沮其恶,义所当然,安得有彼我之意,又安得有自为之意”。[110]陆九渊认为人对自然“扶其善而沮其恶”是义所当然之事,不能把自然与人相隔离,分成彼我,更不能有超越自然的“自为”之意。 因为宇宙是客观的,万物也是客观的,物之理当然也是客观的,所以陆九渊也像朱熹一样主张要格物穷理。他说:“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唬,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谓之陷溺,谓之旧窠,说只是邪说,见只是邪见。”[111]在这里,陆九渊强调道寓于物、寓于事,要明白道的存在,必须用心识察感悟,方始有得,如果物是物、事是事、道是道,道与物、事不相干,便无法识察事物之理。在陆九渊看来,宇宙万物既大又小,宇宙之理可以从方寸之间得到体察。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滿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112]就是说万物看似繁密,但细微之处蕴含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