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27 11:43:05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摘 要: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究竟以何为本体,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如何发挥本体的作用为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朱陆以治学为题曾有过一次争辩,这就是史称的“鹅湖之辩”。然而,诸多研究对朱陆理、心分析并不透彻,特别是在学术倾向上有挺朱抑陆的观点。笔者通过诸多史料的解读、分析、比较,认为朱子之理、陆九渊之心各有所长,不分彼此,而且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会通,朱子以理为本,理中有心;陆九渊以心为本,心中有理。二者强调物我同体,实为物我同理、物我同心,要求要见物之生意,识物之妙理,察物之神化。但就内圣外王而言,发明本心的陆九渊强调要物我观照,以心观物,以心识理,更符合儒家修身进德的路径,从某种程度上说陆九渊之心胜过朱子之理。

关键词:理与心 哲学比较 社会价值

一、朱子之理与陆子之心

朱熹与陆九渊都是宋代两位著名的理学家,“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1](《宋元学案》卷首)虽然他们都传承了儒学和二程理学,但学术倾向颇有不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认识论,即以何为世界的本原。前者主“理”,即以“理”为本体;后者主“心”,即以心为本体,由此成为宋代理学最受关注话语,至今学界仍然没有做出一个实质性的解答。

(一)朱子之理的来源

“理”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哲学思想概念,以朱熹为代表。其来源受《庄子》“庖丁解牛”的启发而引伸出条理、文路子的思维,进而推致阴阳五行不失条绪有了理的概念。至了宋代,北方理学家提出了理的命题,代表人物是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他们以“理”为世界的本体,分别创立了濂学、洛学和关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程颢、程颐之父程珦任江南东道虔州南安军副职时,周敦颐主刑狱。因周敦颐学术渊博,程珦让程颢两兄弟从其学,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史载:“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2](《宋史》卷四二七)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