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理学”之宗教思想
2017-12-15 10:47: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所谓宗教,即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儒道理学的训蒙、教诲、研学、实践下形成的,也是在同佛、道宗教的激烈思想斗争中确立的。

朱熹虽然生长在儒道理学世家,但也在充满佛道氛围的环境中生活,受到浓重的禅(佛事泛称)学思想的影响,迷失佛、老(指道教)。他的祖父朱森、父亲朱松、母亲祝氏、三叔朱槔以及他少年时受教的“武夷三先生”,都崇儒信佛。朱熹本身也“师其人”,即结拜禅师;“尊其道”,即学佛经道书。使他在理智上尊奉着积极入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但在情感上却同佛老神妙玄说相投,又想超世脱俗、成佛成仙,“出入佛老十余年”。

使朱熹反思觉醒,弃禅归儒,起关键作用的是醇儒李侗老师的教导,也是社会现实的教训和重温儒学经典的教育。朱熹在赴任同安主簿途中拜师李侗,李侗言简意赅地否定了禅学,指出佛老虚空,儒学实理,明白儒、释(泛指佛教)之辨。以后,朱熹在从政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佛老避世,迷惑人们思想,引入空、无境地,不思抗金复国,危害经济民生,对国家对社会毫无作为。认识到只有儒道理学经世致用,才能使民富国强,社会发展,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而且在理论上,儒道理学是实在有用的道理,联系实际,知行一致;而佛老之学空理虚谈,虚空无用。从而使朱熹逐步觉醒,自觉的排斥佛老,回归儒家。

1、辟佛排老。

朱熹首先从理论上批判佛教与道教:

一是批判佛老空虚寂灭,无理无义。他曰:“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吾儒万理皆实,释氏万理皆空”,“释老……只是见得个空虚寂灭”,“释氏以事理为不紧要而不理会”。这是说,佛老的空无,不但对人生世事无用,而且对国家对社会无责任感。

二是批判佛老灭理灭伦,违背忠孝。他曰:“释氏……是以叛君亲,弃妻子,入山林,捐躯命,以求其谓空无寂灭之地而逃焉”,“论释氏之失……故弃君背父,无所不至者”,“佛氏……无君无父,乱人之大伦”。其意是,佛老避世,不顾家国君父,是不忠不孝,违背人伦。

三是批判佛老信奉鬼神,迷信害人。他曰:“释氏却谓人死为鬼,鬼复为人……更不由造化生生,必是无理”,释氏“其所言都不过清虚缘业之论,神通变见之术而已”,“儒者以理不生不灭,释氏以神为不生不灭”。这是批判生死轮回的迷信之说、神怪之说、神不灭之说。

四是编写论著进行批判。在隆兴二年(1164),当时南宋朝廷向金国乞和求安,掀起一股崇奉佛老的逆潮。朱熹即撰《杂学辨》,论批佛老之学是“虚无寂灭”的主悟心学,强调儒佛不同道,不相成,再次以儒家实理来批判佛老空理。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