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罗小平:朱子之理与陆九渊之心的比较研究
2017-12-27 11:43:05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其一,以义为利,事物向善的方向变化、发展。《大学》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证明只有诚意、正心、修身,进而推己度物、推己及人,事物就会朝着治国、平天下的方向变化、发展。《论语?乡党》记载了一则明心的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孟子则将“四端”之心视为为政之道,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61](《孟子?公孙丑》)以仁人之心,行仁人之政,达到国家大治、天下太平。孟子还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怵、恻隐之心。”[62](同上)所以,陆九渊心即理,表明他十分看重人的善心,要人们用善心对待宇宙、对待万物。要发明这种善心,就要以义为利。这就是陆九渊以心为本的哲学智慧。

其二,以利为利,事物向恶的方向变化、发展。恶是与善相对的一种态度。在理学家的眼里,宇宙之间,只有善恶两端,非恶即善,非善即恶。善心之长,恶心则隐;恶心之长,善心则隐。

陆九渊把心看成是宇宙的本体,是水之源、木之本,人要感格万物、观照万物,必须从本心开始。如果“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 [63](《宋元学案》卷五十八)陆九渊把良心看成是立志的重要内容,他说:“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沒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 [64](同上)人要有志,就必须识察公私、分清义利之辨。他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65](同上)陆九渊还强调做事要先从做人开始,因为事在人为,人无良心、善道,必然一事无成。他说:“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66](同上)现实中这种事例不胜枚举。一个路人,见地下一块玻璃碎片,袖手旁观;另一个路人见地下一块玻璃碎片,俯下身子将其拾起来扔入垃圾桶。一户人家,养狗扰民,被告到法庭,还要百般狡辩;一户人家,电视声音太大,邻居提醒,这户人家改过迁善。前者以利(省得麻烦或已之所欲)为利,后者以义(善行义举)为利。有心无心,善心恶心,结果不同。人心向善,便有善人之举;人心向恶,便有恶人之举。

在陆九渊看来,万物在与不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和心德。心在万物就在,心不在焉,何以有万物,何以有万理,所以他说:“事固不可不观,然毕竟是末。自养者亦须养德,养人亦然。自知者亦须知德,知人亦然。不于其德,而徒绳检于其外行与事之间,将使人作伪。 ” [67](同上)如果没有真心实意,不在修身涵养上做工夫,而只是约束行与事之间,必然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需要指出,分析陆九渊之心,必须对他的心学思想进行深入辨析,得出正确的理解。第一,陆九渊的“吾心”不是狭隘自我之心。换句话说,这个“吾心”不是陆氏一人之心,而是众人之心,即每一个生活在广阔宇宙中至灵的个人之心。第二,心即理不是以心代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是除了心之外全然没有宇宙,也不是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强调面对客观万事万物时,要立定脚跟,容易受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吾心”要紧合天人合一之道。只有如此,才能够像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68](《孟子?尽心上》)

总之,在陆九渊那里,心成为主宰世界的本原,有心就有宇宙万物。要把宇宙万物纳入我心,并且有体悟宇宙之所以终万物、始万物之心,做到以心观物,以心识理,物、理、心三者紧密结合,才能在真正达到物之在我、理之在我。如果无心,物、物之理客观存在也是枉然。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