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于淳熙十年 (1183)撰写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时徽州婺源为了编撰族谱, 特地派人来建州调查迁居福建的朱氏子孙情况 , 并要朱熹为族谱写序 。序中朱熹首先追溯家族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 至唐天宝中 , 陶雅为歙州刺史 , 初克婺源, 乃命朱氏先人领兵三千戍之 , 是为制置茶院府君 (朱瑰)。朱瑰死后 , 朱氏子孙则定居繁衍于婺源。该序又说 :“先吏部 (朱松)于茶院为八世孙 , 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 而葬承事府君 (朱森)于其邑, 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 , 而熹抱孙焉 , 则居闽五世矣。” 朱熹确认朱氏 “遂为建人” 即成为建州人是从朱松开始的, 这与《紫阳朱氏建安谱》奉朱松为入闽始祖正相吻合。这是检讨朱熹籍贯最有价值的史料之一。 《辞海》 谓朱熹“侨寓建阳”, 这不合乎历史实际。侨寓指寄居他乡的人, 又称侨民或侨人。据王铁藩先生研究, 晋代中原离乱 , 百姓南奔 , 统治者为了照顾北方士族的利益, 在长江南北设置诸多侨州 、侨郡、侨县 , 沿用北方原地名 , 保持侨民原来籍贯, 即所谓侨置郡县。至隋统一中国, 南北诸多郡县同名, 于是废除侨置郡县, 实行合并或改用名称。南宋金兵入侵,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南宋政府准许新移民编入居住地籍贯 , 是谓“占籍”。占籍属于长住户籍, 侨寓则是临时居住, 两者性质不同。朱松于北宋重和元年 (1118)奉父朱森入闽 , 到 1125年朱森病卒时, 由于“贫不能归, 因葬其邑”。此前居闽属于侨寓阶段。此后 , 朱松游宦闽中, 则占籍于“溪山清邃 , 可以卜居”的建阳考亭, 证据有二 : 其一 , 朱松于绍兴十三年 (1143)辞世 , 朱熹第二年迁居崇安五夫里, 师事“武夷三先生”。绍兴十七年 (1147)建州准许朱熹参加乡贡考试 , 说明他已取得建州籍贯。翌年入京会试, 登王佐榜进士:“第五甲 ……第九十名朱熹 , 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祖居徽州婺源县 。”(王佐榜进士题名录)其名下 “建州建阳群玉乡三桂里”, 指的则是籍贯 , 标注“祖居徽州婺源县”, 说明属于“占籍”, 则朱松生前“占籍”于建阳 , 使朱熹得以沿用。 其二, 朱松在建阳入籍 , 可在地方文献上找到佐证。嘉靖《建阳县志》卷八特立 “二世家” 即朱子世家 、蔡氏世家;该县志卷二 《历代选举年表》载 :“绍兴戊辰朱熹世家俱王佐榜”。道光《建阳县志》 记:“绍兴十八年《御试同名录》:第五甲第九十名, 朱熹 ……本资(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父为户 。”“父为户” 意则其父朱松生前已在建阳三桂里(考亭)取得户籍。同名录是由本人填报然后付刊的 , 这是朱松朱熹以建阳考亭作为籍贯的明证。 关于朱松生前何以选择建阳考亭定居, 研究者一般注意到地理上的因素, 即朱松认为考亭“溪山清邃 , 可以卜居”。然深入阅读地方文献则可以窥见,地理因素仅仅是表层的原因 。试想, 朱松游宦闽中, 往来于政和 、 尤溪、 泉州等地 , 所见“溪山清邃”之处何其之多 , 为什么由政和而尤溪而建瓯, 一再迁徙 , 其后慧眼独识考亭 , 必有更为深层的社会人文原因。征诸方志可知, 朱氏兄弟即朱松朱槔入闽后, 与建阳考亭陈国器 、陈和仲等人有过非同一般的交往 , 其赠答之作如朱松《寄题陈国器容膝斋诗》有道是: 渊明乃畸人 , 游戏于尘寰 。南窗归徒倚 , 宇宙容膝间 。 岂不念斗米 ? 折腰谅匪安 。是非无今昨 , 飞倦会须还 。 国器青云姿 , 逸志追孔鸾 。曲肱数椽底 , 尚友千载前 。 …… 念君方适越 , 昔至谁云然 ?要知邱壑志 , 本出轩裳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