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奇志却怀才不遇 , 为生计所迫 , 难效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惺惺相惜的情怀跃然纸上。朱槔 《盖竹社与陈和仲昆季诗》 云: 玉树成群不可攀 , 漫将牢落待苍山 。 五年分手河梁外 , 一夕连床风雨间 。 梅蕊凌寒春欲动 , 酒杯无力病相关 。 朱陈自古同乡社 , 更约青云作往还 。 “五年分手河梁外, 一夕连床风雨间”, 表明了朱陈之间的故旧情谊 ;而 “朱陈自古同乡社, 更约青云作往还” , 则透露了朱陈同气相求, 意欲相聚而居的消息。这就是朱氏选择建阳考亭入籍的深层的社会人文原因 。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仍录一通, 以示族人”。朱熹序中又言 :“十一世以下 , 来者未艾,徽建二族自今每岁当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 , 庶千里之外 , 两书如一 , 传之永远, 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时婺源茶院朱瑰世系已繁衍成为 “徽建二族” , 而建安一族已 “居闽五世” (六十年)。这绝非侨寓者可以同日而语。 诚然 , 朱熹生平在其论著序跋中多署称祖籍 , 诸如吴郡、 丹阳、 平陵、 新安、 紫阳等等,其中有的署称是南宋时代已撤置甚至已无遗址的祖籍 , 这是朱熹的怀祖思想使然。因为追思祖先, 就能驾驭孝道, 由家族的孝道扩大到忠君爱国, 是谓“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所以, 讨论其籍贯应与其署称祖籍区别开来 。 按照农业社会的传统惯例 , 籍贯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朱松生前既 “占籍” 于建阳,族人又奉其为入闽始祖。因此 , 根据南宋战乱偏安、人口南迁的特定社会背景 , 以及朱松既入籍建阳但来不及迁居而逝, 后来朱熹实现迁居的特殊情况 , 建阳考亭应该视同朱熹新的祖居地。朱熹在谱序中追述先人入闽, 确称朱森而后, 朱氏 “遂为建人”;朱熹晚年与其及门弟子在考亭活动, 所创立的学派称考亭学派 , 考亭地属建阳。因此 , 我们认为关于朱熹籍贯的表述可修改为 “福建建阳人”。倘若南平市 (地级)改名为武夷山市, 今武夷山市 (县级)还原为崇安 (市), 则可表述为 “福建建阳 (今武夷山市)人” 。这样, 朱熹的建瓯 、 崇安生涯亦可辐射囊括其中, 当更合乎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