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林振礼:从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看朱熹的籍贯
2018-01-23 09:17:47  来源:中国朱子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编者按:朱熹的籍贯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研究与讨论的主题之一。中国?朱子网将陆续登载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学术观点,此次刊载的是由泉州师院教授林振礼的《从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看朱熹的籍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也希望爱好朱子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的建议,繁荣学术研究。

从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 看朱熹的籍贯

林振礼

享年七十有一的朱熹 , 在福建生活了六十余年, 他 “生于闽、 学于闽 、 成名于闽、 死后葬于闽, 其学派也称闽学”。 (何乃川《朱熹与泉州文化?序》,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因此 , 说朱熹是福建人 , 顺理成章 。然而, 由于 《宋史》 本传说朱熹是 “徽州婺源人”, 作为官修正史 , 被后世广泛引用, 沿袭至今。如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 说朱熹“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 侨寓建阳 (今属福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对于朱熹籍贯, 我们认为一方面应重视朱熹本人因其家族迁徙对自身籍贯的认定 , 另一方面应注意根据其人及其时代背景作出分析判断。《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以及地方志书就是检讨朱熹籍贯的珍贵史料。

朱熹于淳熙十年 (1183)撰写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时徽州婺源为了编撰族谱, 特地派人来建州调查迁居福建的朱氏子孙情况 , 并要朱熹为族谱写序 。序中朱熹首先追溯家族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 至唐天宝中 , 陶雅为歙州刺史 , 初克婺源, 乃命朱氏先人领兵三千戍之 , 是为制置茶院府君 (朱瑰)。朱瑰死后 , 朱氏子孙则定居繁衍于婺源。该序又说 :“先吏部 (朱松)于茶院为八世孙 , 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 而葬承事府君 (朱森)于其邑, 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 , 而熹抱孙焉 , 则居闽五世矣。” 朱熹确认朱氏 “遂为建人” 即成为建州人是从朱松开始的, 这与《紫阳朱氏建安谱》奉朱松为入闽始祖正相吻合。这是检讨朱熹籍贯最有价值的史料之一。

《辞海》 谓朱熹“侨寓建阳”, 这不合乎历史实际。侨寓指寄居他乡的人, 又称侨民或侨人。据王铁藩先生研究, 晋代中原离乱 , 百姓南奔 , 统治者为了照顾北方士族的利益, 在长江南北设置诸多侨州 、侨郡、侨县 , 沿用北方原地名 , 保持侨民原来籍贯, 即所谓侨置郡县。至隋统一中国, 南北诸多郡县同名, 于是废除侨置郡县, 实行合并或改用名称。南宋金兵入侵,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南宋政府准许新移民编入居住地籍贯 , 是谓“占籍”。占籍属于长住户籍, 侨寓则是临时居住, 两者性质不同。朱松于北宋重和元年 (1118)奉父朱森入闽 , 到 1125年朱森病卒时, 由于“贫不能归, 因葬其邑”。此前居闽属于侨寓阶段。此后 , 朱松游宦闽中, 则占籍于“溪山清邃 , 可以卜居”的建阳考亭, 证据有二 :

其一 , 朱松于绍兴十三年 (1143)辞世 , 朱熹第二年迁居崇安五夫里, 师事“武夷三先生”。绍兴十七年 (1147)建州准许朱熹参加乡贡考试 , 说明他已取得建州籍贯。翌年入京会试, 登王佐榜进士:“第五甲 ……第九十名朱熹 , 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祖居徽州婺源县 。”(王佐榜进士题名录)其名下 “建州建阳群玉乡三桂里”, 指的则是籍贯 , 标注“祖居徽州婺源县”, 说明属于“占籍”, 则朱松生前“占籍”于建阳 , 使朱熹得以沿用。

其二, 朱松在建阳入籍 , 可在地方文献上找到佐证。嘉靖《建阳县志》卷八特立 “二世家” 即朱子世家 、蔡氏世家;该县志卷二 《历代选举年表》载 :“绍兴戊辰朱熹世家俱王佐榜”。道光《建阳县志》 记:“绍兴十八年《御试同名录》:第五甲第九十名, 朱熹 ……本资(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 。父为户 。”“父为户” 意则其父朱松生前已在建阳三桂里(考亭)取得户籍。同名录是由本人填报然后付刊的 , 这是朱松朱熹以建阳考亭作为籍贯的明证。

关于朱松生前何以选择建阳考亭定居, 研究者一般注意到地理上的因素, 即朱松认为考亭“溪山清邃 , 可以卜居”。然深入阅读地方文献则可以窥见,地理因素仅仅是表层的原因 。试想, 朱松游宦闽中, 往来于政和 、 尤溪、 泉州等地 , 所见“溪山清邃”之处何其之多 , 为什么由政和而尤溪而建瓯, 一再迁徙 , 其后慧眼独识考亭 , 必有更为深层的社会人文原因。征诸方志可知, 朱氏兄弟即朱松朱槔入闽后, 与建阳考亭陈国器 、陈和仲等人有过非同一般的交往 , 其赠答之作如朱松《寄题陈国器容膝斋诗》有道是:

渊明乃畸人 , 游戏于尘寰 。南窗归徒倚 , 宇宙容膝间 。

岂不念斗米 ? 折腰谅匪安 。是非无今昨 , 飞倦会须还 。

国器青云姿 , 逸志追孔鸾 。曲肱数椽底 , 尚友千载前 。

……

念君方适越 , 昔至谁云然 ?要知邱壑志 , 本出轩裳先 。

胸怀奇志却怀才不遇 , 为生计所迫 , 难效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惺惺相惜的情怀跃然纸上。朱槔 《盖竹社与陈和仲昆季诗》 云:

玉树成群不可攀 , 漫将牢落待苍山 。

五年分手河梁外 , 一夕连床风雨间 。

梅蕊凌寒春欲动 , 酒杯无力病相关 。

朱陈自古同乡社 , 更约青云作往还 。

“五年分手河梁外, 一夕连床风雨间”, 表明了朱陈之间的故旧情谊 ;而 “朱陈自古同乡社, 更约青云作往还” , 则透露了朱陈同气相求, 意欲相聚而居的消息。这就是朱氏选择建阳考亭入籍的深层的社会人文原因 。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仍录一通, 以示族人”。朱熹序中又言 :“十一世以下 , 来者未艾,徽建二族自今每岁当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 , 庶千里之外 , 两书如一 , 传之永远, 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时婺源茶院朱瑰世系已繁衍成为 “徽建二族” , 而建安一族已 “居闽五世” (六十年)。这绝非侨寓者可以同日而语。

诚然 , 朱熹生平在其论著序跋中多署称祖籍 , 诸如吴郡、 丹阳、 平陵、 新安、 紫阳等等,其中有的署称是南宋时代已撤置甚至已无遗址的祖籍 , 这是朱熹的怀祖思想使然。因为追思祖先, 就能驾驭孝道, 由家族的孝道扩大到忠君爱国, 是谓“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所以, 讨论其籍贯应与其署称祖籍区别开来 。

按照农业社会的传统惯例 , 籍贯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朱松生前既 “占籍” 于建阳,族人又奉其为入闽始祖。因此 , 根据南宋战乱偏安、人口南迁的特定社会背景 , 以及朱松既入籍建阳但来不及迁居而逝, 后来朱熹实现迁居的特殊情况 , 建阳考亭应该视同朱熹新的祖居地。朱熹在谱序中追述先人入闽, 确称朱森而后, 朱氏 “遂为建人”;朱熹晚年与其及门弟子在考亭活动, 所创立的学派称考亭学派 , 考亭地属建阳。因此 , 我们认为关于朱熹籍贯的表述可修改为 “福建建阳人”。倘若南平市 (地级)改名为武夷山市, 今武夷山市 (县级)还原为崇安 (市), 则可表述为 “福建建阳 (今武夷山市)人” 。这样, 朱熹的建瓯 、 崇安生涯亦可辐射囊括其中, 当更合乎实际 。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