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天理和人欲 清代思想家戴震十分反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在《孟子字义疏证》抨击朱子截然“分理欲为二,绝人情,灭人欲,是以理杀人”。加上统治者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朱子理学便背负了“吃人”的罪名。“五四”和历次运动都进行了批判。 仿佛朱子知道他的观点会引起世人的争论和误会。他用非常通俗的比喻诠释天理人欲。“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欲富贵而恶贫,人之常情,君子小人未尝不同。”“如夏葛冬裘,汤饮饥食,此理所当然。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很明显,朱子提出正常的吃饭穿衣、人间富贵是天理,反之才是人欲。附带说一下,在这方面,朱子完全不同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有诗曰:“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这当然是题外之话。 朱子没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二分。相反,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个天理人欲矛盾统一体。“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正应了一句名言:“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在朱子看来,理通过气化育万物,在人为性,行动时变为情。天命之性无善恶,气禀之性就有善恶。但“人性可复”,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主敬涵养”等环节就可以变“气禀之性”为“天理之性”,一句话变恶为善,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当天理和人欲根本对立时,理所当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而不能让人欲横流,道德沦丧。还要说明两点:第一,朱子所说“灭”并不是我们现今理解的“消灭”“灭亡”,而是“遏制”“减少”之意;第二,朱子提出的这一要求更多的是对有志于成为君子圣贤的人,对于统治者而言,有如今日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朱子故居 余泽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