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寻找陈淳
2018-04-12 09:51:02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想起陈淳,是因为做客漳州讲述朱子文化。说朱子知漳,陈淳是绕不开的话题。前贤中称陈淳“朱门高第”有之,“闽学南传第一人”亦有之;甚至称赞他“与贤者并世而生”。就是朱子本人也讲“南来吾道喜得陈淳”。人到漳上,焉能不去寻访陈淳?

正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龙文区委宣传部小黄陪我造访陈淳故里。车子一路驶向九龙江边。我知道,九龙江源自闽西龙岩,分西北双溪,而陈淳故里就在北溪的南岸,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北溪先生”。迎候我们的村委郭主任介绍说,此地“蓬洲社”,旧称“香洲社”,据说陈淳出世时,村庄周边“百草皆香”,所以才有旧名。

看完古渡口,我急忙打听陈淳的故居,谁知郭主任手指江中说,那里就是旧屋所在。见我一脸愕然,郭主任解释道,过去香洲社因临水而居,受江水冲刷,田园住宅往往崩塌入水,后来只好举庄迁入几里外的高地。因为忌讳外人称这里为“崩洲”,所以才把地名改为现在的“蓬洲”,在闽南话中“香”“崩”“蓬”都为谐音。郭主任怕我不信,还亮出他当年采沙老总的身份。他曾带领手下捞出不少的古砖旧瓦。

“故居是无法看了,能不能瞻仰陈淳的墓地?”郭主任连连摇头:“没有,没有。很早时候,见过村后尖仔山下好像有块刻着陈淳字样的墓碑,不过已被砸成两段,再后来也就不知所终。”“那他的后裔能否找来谈谈?”郭主任还是摇头:“这个行政村有三个自然村,一村姓郭,一村姓许,再就是郑姓,陈姓的原住民几乎没有。”

站在蓬洲社的古渡口,我踱来踱去,打量身后有屈子祠,放眼北岸瑶山脚下有关帝庙,无不红墙红瓦,香火热闹,而我所要拜谒的陈淳却踪迹全无,不知孤魂何在?仿佛如脚下无语的江水。难道逝者如斯,“北溪”如斯?我的心情有如当地作者引用的康熙朝进士唐朝彝路过此地的诗句:“何处荐清香,泪洒溪流逝。”

只得循着书本去寻觅,向历史去询问。打开典籍,“北溪先生”的形象光辉伟岸。宋史为其立传,其《语孟大学中庸口义》《字义详讲》《礼诗》《女学》等著作载入史册,特别是煌煌五十卷《北溪大全集》悉数收入清朝《四库全书》。他的著作历朝历代都在翻印刊刻,且对海外产生很大影响。我读了台湾李蕙如教授的《陈淳研究》专著,了解到“北溪先生”的思想从南宋时就输出到韩国日本,而上世纪末由于大家陈荣捷教授的翻译,陈淳也受到了欧美学者的赏识。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