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夷山资讯
医者仁心 ——记“福建省先进工作者”林清飞
2018-05-04 08:43:00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市一批劳动者获省、南平市表彰,武夷山市立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林清飞被授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林清飞,医学博士,日本大学附属板桥病院博士后,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福建省冠心病防治中心专家,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委员……

一连串含金量极高的身份背后,是他艰辛努力,默默奉献,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林清飞,这位武夷山市立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又有了另一大收获——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树立服务意识让更多患者满意

作为一名医生,每天面对一个个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孔和无数焦虑的家属,听到的是呻吟,见到的是焦躁,感到的是烦恼。林清飞对此不是淡漠,而是时刻牢记使命,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科学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力求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作为副院长,一名基层医院领导,林清飞清楚目前的医疗环境,他还要与主要领导一道考虑医护人员的提升,医院的发展,解决医疗人员紧缺等问题。

为此他们从思想上着手,抓住全国掀起的创先争优机会,树立典型,开展爱岗敬业教育,鼓励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引导积极向上的崭新精神面貌。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和追求,以及职业信仰,医疗事业救死扶伤的特点,是社会所需求的,让大家有一种光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看待目前的医疗环境。还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关心他们,尽量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鼓励医护人员自修自学、撰写论文,并选送优秀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医院,医务人员业务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科教科的分管领导,林清飞还积极推动、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以及组织轮转人员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等各层次人员竞赛,提高基本操作及理论知积水平,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武夷山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同时减少医患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工作热情也更高。

在工作中奉献成长

林清飞1993年参加工作,2000年进修回来,基本确立了专业方向为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是个急危重症最多的专业,急到几分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与欧美70年代相仿,高血压,冠心病等增多。工作中,林清飞考虑到地处基层,没有大医院的设备人才优势,首先应该解决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早期选择从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入手,因为这些病随时可能让生命消失,而医院以往这方面很落后,只要一诊断心肌梗死,十有八九就是死。林清飞利用进修学到的知识,积极开展溶栓疗法。刚开始因为医院医生对这个疗法不了解,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适应症掌握不好,常常有这种病人时都是打电话叫他,有时在下半夜,有时在吃饭时,只要有电话,他随叫随到,除了正常上班外,还要加班加点参加各种抢救,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是填补了医院溶栓救治方面的空白,二是使该疗法得到了普及,现在连年轻的医师都掌握了这一疗法,只要有这种病人基本程序都很清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叫他。在严重心律失常方面,医院以前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类似病人,都只有转院,增加了病人负担,再者有些病人来不及转院的便有了生命危险。针对这种情况,林清飞在医院率先开展了心脏临时起搏器和永久单腔起搏器的安置手术,填补了医院这方面的空白,解决了病人辗转求医的痛苦,降低了这类疾病的死亡率。

抓住时机促进医院心血管专业的发展。2013年日本留学回国后,考虑到医院心血管方面已经购置了128排CT,DSA血管造影机,基本满足心内开展介入的要求,以及刚搬迁新院,病房条件好。在医院的支持下,林清飞年底提出建立心血管内科单独病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分科后从规范诊疗常规着手,例如对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危险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病人分层,进行不同管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对心房纤颤的病人,进行中风危险评分,然后根据评分结果,决定抗栓的策略,这些做法无疑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冠脉介入治疗是心血管病治疗的有力手段,利用医院已经有DSA设备,外派人员进修,同时请上级专家到院指导,组成介入团队,成立导管室。一年多来,开展各类介入手术近200台,填补武夷山市立医院及闽北县市级医院多项空白,如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静脉滤网置入术,下肢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等,多个项目已达市级三甲水平。良好的医疗技术是患者健康的保证,因此,林清飞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加强科内人员医疗业务学习,强化各种基本操作和仪器使用,强化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坚持“四合理”原则,即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严格用药指征,做到用药、改药、停药有依据,有记录,手术病人坚持术前讨论,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经过努力全科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改进,没有发生医疗事故。

学习奉献有更大进步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凭一颗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实行救死扶伤的,同时拥有精湛的医术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滥竽充数的医者常使病人遭受更大的伤害。

从医以来,林清飞便深知这一点,因此多年来抓住各种机会学习,2008年考上医科大学全日制定向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习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本来是要脱产学习的,但考虑到医院状况,工作上的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每周坚持福州——武夷山往返跑,既要工作,坚持临床一线的查房抢救病人等,又要上课及做实验课题,常常学习工作到深夜,终于在2011年顺利毕业取得博士学位,2012年为进一步了解学习世界先进的医学技术,通过努力申请到日本大学奖学金,并前往参加博士后研究,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冠脉内血管超声,经过一年努力,掌握了这些先进心血管的技术使用。回国后考虑到我市心血管专业开展介入治疗的必要,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开展冠脉造影支架置入及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等,通过努力于2015年7月,成为闽北第一个县市级医院通过全国卫计委组织的心血管介入水平考试,等于有了这种手术的资质。科研方面,已在国际上发表世界级SCI论文4篇,国家级剘刊上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近年发表的有,2015年在中华高血压杂志发表的《虾青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2013美国《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的医学杂志发表了SCI医学论文《Atherosclerotic plaque identification by 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a rabbit abdominal aorta model of vulnerable plaque》,以及2015年《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ual tea consumpt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已被美国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接收发表,特别是后面一篇是关于武夷岩茶在血管硬化方面的益处,这对武夷茶让全世界认可提供的科学依据,是一大突破。在医院的科研方面,克服大家认为基层医院没有办法搞科研的观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结合当地特点,先在市科技局立了第一个项目“武夷山地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sLOX-1、HMGB1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调查武夷山地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存在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子,以便能尽早干预,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后申报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虾青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这些项目已结题,都填补了医院科研方面的空白,目前还在研的有南平科技局项目一项,为医院真正成为临床、教学和科研三位一体的三级医院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