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以“罕言利”者,盖不欲专以利为言,恐人只管去利上求也。(《语类》卷六八) 仁义固无不利矣,然以是为言,则人之为仁义也,不免有求利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则利不可得而其害至矣。……且夫“利者义之和”,固圣人之言矣,然或不明其意而妄为之说,顾有以为义无利而不和,故必以利济义,然后合于人情者,……失圣言之本旨,然亦可见利之难言矣。(《孟子或问》卷一) 有人问,难道朱子不讲“利”吗?那些做生意的人怎么可能不讲“利”呢?朱子说,孔子为什么很少讲“利”?不是他不要“利”,而是他反对只讲“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不是本性),所以人容易偏向“利”,“利”如果不以“义”为导向,那么人的逐利之心就会膨胀,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易传》说“利者义之和”,有人就会理解成“义”不能离开“利”,“义”一定要有“利”才合乎人情,这就念歪了圣人的经典。所以,讲“利”字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摆正“义”和“利”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须先拽转了自己趋向始得。孔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既志于义理,自是无恶;虽有未善处,只是过耳,非恶也。以此推之,不志于仁,则无善矣。盖志在于利欲,假有善事,亦偶然耳。盖其心志念念只在利欲上。世之志利欲与志理义之人自是不干事。志利欲者,便如趋夷狄禽兽之径;志理义者,便是趋正路。(《语类》卷一二) 做人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先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扭转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德,那么就不会生出罪恶。因为你的价值取向既然是道义和理性,自然不会作恶。虽然也可能有不够好的时候,但那是过失,而不是罪恶。以此类推,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那肯定不会有“善”的行为。如果你的价值观就在于追逐利益和欲望,即使有时候有一些“善”的表现,那也只是一种偶然,因为你的心念念不忘的是利和欲。在这个世界上,追逐利欲的人和追求理义的人是毫不相干地走在两条道上,永难交会的。追逐利欲的人,就像是往野蛮人和禽兽的路上赶;而有志于理义的人,便是往正路上走。 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求而至。(《孟子集注》卷一) 如果为了某种欲求,你尽了很大的努力却不能如愿,那你就应该反思一下是否违背了事物应该遵循的规律。如果你能返回正确的轨道,那么,你想要的东西即使不求也会自己来到。 天下事那里被你算得尽?才计较利害,莫道三思,虽百思也只不济事。如今人须要计较到有利无害处,所以人欲只管炽,义理只管灭。横渠说:“圣人不教人避凶而趋吉,只教人以正信胜之。”此可破世俗之论。(《语类》卷二九) 处理事情,不能只计较利害得失。有些人处事,算计来算计去,只想得利,不想承担一点风险。他就没有想过,天下的事情怎么可能被你算尽?这样算计的结果,是人的欲望被越烧越旺,而道义和正理的火焰却熄灭了。张载说“圣人不教人避凶而趋吉,只教人以正信胜之”,并不是说不要趋利避害,而是说以正道和诚信处事自然会得“利”而去“害”。 天下事不可顾利害。凡人做事多要趋利避害,不知才有利必有害,吾虽处得十分利,有害随在背后,不如且就理上求之。(《语类》卷八三) 世上的事情不能只讲利害关系。一般人做事大多会趋利避害,可他们不知道,只要有“利”必定就有“害”。我虽然处在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害”也紧随其后了。正确的做法还是按照道理、规律来做事。 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孟子集注》卷七) 孟子认为,人生中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和“守”住一样东西。这件事,就是服侍和孝敬父母;守住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身。 朱子解释说,所谓“守身”,就是要爱惜羽毛,保持节操,不陷入到不义的事情中去。人一旦失了此身,既亏负了自己的身体和名节,更辱没了自己的父母。而一旦辱没了父母,你即使每天用最高的礼遇、最好的饮食去伺侍他们,也不足以尽你的孝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