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生平及其思想的形成
2018-11-27 09:02:3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回顾朱熹的成长历史:他的祖先世居徽州婺源,在历史上属于安徽,近代以来划归江西,他的父亲叫做朱松,朱松早年就来到福建,在政和县做官。祖父随着一起来到福建。后来朱熹的祖父在政和病故,因为当时贫困,没有办法归葬原籍,所以就安葬在政和县。从此朱熹的父亲跟他的一家就定居在了福建。朱松后来调任尤溪县担任县尉。朱熹就出生在尤溪,在秦桧当政的时期,他父亲辞官,离开杭州,居住在建州一带。朱熹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朱熹很长的时间都住在崇安,期间在武夷山的五夫镇读书、著书、讲学,创办了武夷精舍。晚年他居住在建阳,创办了沧州精舍,后来叫考亭书院。因此朱熹一生最长的时间都是居住在闽北地区,讲学也主要在闽北地区。他在外面做官的时间很短,最长的一次,应该是他早年在泉州同安县担任主簿的时间。中年比较长的一次是50岁左右,在江西南康两年多,在泉州四年多。到了65岁到他晚年在长沙做官还不到一年。所以朱熹一生主要生活、讲学,包括部分从政做官的地方都在福建。因此朱熹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代称为闽学。在宋代来讲,闽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对朱熹的学术活动、活动地的一个标识,同时也是对两宋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一个刻画。


宋代理学喜欢用“濂洛关闽”这四个字来贯穿和刻画道学发展的历史。濂,就是周濂溪,即周敦颐。他是程颢和程颐的老师。这是宋代道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叫做濂学。再往下发展就是洛学。因为二程,程颢和程颐他们的讲学和居住的中心地带是在洛阳,所以历史上也把它叫做洛学。比洛学稍晚一点,成为北方的一个道学讲学中心,就是在陕西,它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因为他在关中讲学,所以当时就把它叫做关学。所以早期从濂学到洛学到关学,最后发展到南宋就是闽学。所以闽学这个观念不仅标识着朱熹的学术活动地,它也是构成了两宋理学发展集大成阶段的标志,“濂洛关闽”到闽是两宋道学的完成,也是两宋道学的总结。


说到朱子生平和朱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应该特别关注几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幼年追问。据记载,朱熹刚刚学会说话不久,父亲就开始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那么其中就指着天空来教他认识,说这就是天,朱熹当时就问说天的上面是什么?这种追问,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对于宇宙奥秘的一种追问。也就是说朱熹在很小的时候,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就不是把它放在一个很窄的领域里,而是把对知识的追求,扩展指向到了更深远的地方,更深远的空间。据年谱记载,朱熹七八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一起玩,他总爱在地上画画,而他画的竟然是周易八卦的卦象。众所周知,周易八卦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主要理论基础,所以周易的宇宙观,以八卦为代表的宇宙观,后来就成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共同的一种宇宙论的框架。所以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朱熹幼年的时候就有一种对于宇宙奥秘的一种探索。但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朱子早年虽然表现出了哲学家的禀赋,有了对于哲学的追问,但就平时的表现来讲,他的智力并不是很突出的。因为朱子多次提及,“我少儿鲁钝,百事不及人”。也正是因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智力上的差距,才激发了朱熹在学习上的慨然立志和奋发努力,因此,这也视为少年朱熹对自身的一种追问。


第二个节点是少年励志。朱熹八九岁的时候,私塾老师教他孝经。在上课之前,他自己先看了一遍,就在上面写了六个字,“不若是,非人也”,意思就是一定要按照孝经所讲的道理来做人,这就体现出朱熹一种立志的态度。后来朱熹读《孟子》的时候,就“未尝不慨然奋发”,慨然奋发,也是他一种立志的状态。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学问,一定要像孟子这样。到了十三四岁时候,朱熹又一次读《孟子》,特别是读到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此时朱熹“喜不可言,得大喜悦”。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此时朱熹已经开始立志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要像孔孟那样,追求成为圣人。所以少年朱熹,已经有了一位儒家大士的志愿。


第三个节点就是青年发奋。朱熹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父亲临走前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朱熹和他的母亲托付给朱松的好友刘子羽来照顾。刘子羽是当地很有地位的官僚,除了为朱熹母子提供好的住宿条件外,他还让朱熹进入到私塾去读书。朱熹在这个时代,读书应该说是当得起“发奋”这两个字的。朱熹后来在《朱子语类》里面讲,说他那时候读论语,看到讲的《子下》那一章的时候,说“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就是三四夜都不睡觉,反复穷究论语讲的道理,彻夜都听到杜鹃叫的声音。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时候,几天几夜,不睡觉,反复穷究苦索。年少时的自知愚钝促发了朱熹青年时的自觉奋发。因此他18岁就通过建州的乡试,19岁就中了进士。这在南宋与他齐名的理学家中,都属于不小的奇迹。像当时跟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到了朱熹45岁的时候才中进士。除了在科举上达到成功,应该还要看到在这个过程里面,朱熹做学问的方向,也逐步确立起来。


第四个节点是以“君子”为师。朱熹还有三位老师,世称“三君子”——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君子”在思想文化上是志趣相投的。其中刘勉之、胡宪在太学学习的时候,都是非常倾心于“二程”的洛学。其中刘勉之曾跟随过“二程”的大弟子杨时学习过。所以这样来看,刘勉之本身,已经可以说就是“二程”洛学的传承人。所以这样算起来,朱熹已经就是杨时的再传弟子了。“三君子”洛学思想对朱子的影响,朱熹提炼成四个字来反映——“为己之学”。也就是知道在世界上有一种学问,它是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二程”先生传承下来的洛学。为己之学,这个提法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论语》。《论语》里边讲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主张正确地确立学习的概念: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他完全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自己思想的提升。


第五个节点是归本道学。由于朱熹求知欲很强,什么都想学习,因此在太学学习的时候,虽然很倾心于道学,但是对佛教和道教的理念和教义也有所留心。这里有一个故事,朱熹18岁到建州考试,临走的时候刘子翚检查他行李,他就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孟子》,另一本是《大慧语录》。大慧就是佛教的大慧禅师。说明朱熹很早就对佛教、道教都感兴趣,而此时他的思想也开始进入某种迷茫的状态。就是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道学,应该怎么选择?如何发展?那么真正在这种迷茫的状态上,找到出路,确定向理学发展,是在朱熹24岁时。这一年朱熹到泉州同安县做主簿。赴任途中他去拜访他父亲的朋友李侗。李侗住在延平,所以后世称之“延平先生”。李侗是杨时学生罗从彦的弟子,因此他跟刘勉之不同,可以说是“二程”龟山学派的嫡传弟子。自从见了李侗后到泉州上任,朱熹他就开始跟李侗通信。他跟李侗的那些书信往来,后来就变成《延平答问》,成为了解朱子早年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文献。直到朱熹29岁离开泉州,结束任期回崇安路上又去见了李侗。经过这几年他自己的学习和李侗的通信,他已经确立了“二程”道学的学问方向。所以应该说朱子是在李侗的积极影响下,真正迈上了道学的第一步。然后他回到闽北以后继续深入学习,两年后三十一岁的时候,朱熹徒步百余里又到李侗那里去受教。经历了这个过程,朱熹真正走上了理学家的道路,也就开始了朱子理学的锻造过程。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