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白玉蟾传奇
2021-07-12 16:17:32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翁林禾  

己亥年仲夏,细雨蒙蒙,凉爽快意,我们走进武夷山白玉蟾的修身地--止止庵。相传早在秦、晋、唐代,先后有皇太姥、张湛、鱼道超、李磨镜等道教名士在此结庐修道,炼气养真,命其居为“止止”,后皆得道飞升,居址荒废。宋嘉定九年(1216年),崇安人詹琰夫出资重建止止庵,正好白玉蟾从天台山、雁荡山云游归来武夷山。詹琰夫喜出望外,当即延请白玉蟾主持庵事。

白玉蟾原姓葛,后因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母亲改嫁于白家,乃随继父姓。白玉蟾的名字因梦而起。其母亲怀孕时,梦见一物如蟾蜍,生下来之后,就取名“玉蟾”。

白玉蟾自幼聪明,10岁应试童子科时,主考命作《织机诗》,他脱口而出:“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作一匹,日月如梭天外飞。”此诗气势不凡,只可惜受到主考官不公正的对待。白玉蟾16岁离家寻道,历经千辛万苦,饱尝世态炎凉,几乎走遍南宋天下。故而,在白玉蟾后来众多的字号里,有个“如晦”,或许正暗合这一时期的凄苦历程。

白玉蟾云游了20余年后,48岁时终遇到了道教南宗内丹祖师的陈楠,正式拜其为师,并一同随归罗浮山。在陈真人身边的日子里,白玉蟾修道体道,尽得其真传,终于脱胎换骨。

从此以后,白玉蟾告别恩师,平日里披发佯狂,以衣裳褴褛、尘垢遍身示人,终日烂醉,邋里邋遢。但吟诗歌咏,出口成章,皆成文理。他行走中华诸多名山,同时布医行善,人有疾苦,或草或木,或土或炭,随所得予之,饵者辄愈。

白玉蟾才华横溢,慧悟超绝,著有《武夷集》等11卷约70万字。他还擅长琴棋书画,其草书龙蛇飞动,妙画梅竹人物,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至今,《中国美术史》记载他的事迹,《中国画家大辞典》有他的传记,著名的《千家诗》选入他的诗。他精通儒学、道学、佛学,被尊称为道教南宗第五世祖,对后世影响深远。尤让人钦佩的是白玉蟾身为道士,但关心国家和百姓。有诗可以佐证:“三分天下七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边疆。”这是对国土沦亡的焦虑。而另一首《祈雨歌》云:“山河憔悴草木枯,天上快活人诉苦。”则是对民不聊生的呐喊。

800年前,那次白、张两位道教名人在止止庵的相见,亦是武夷山下的一场鲜为人知的佳话。

白玉蟾时已81岁,张三丰时21岁,整整大张三丰60岁,但两人居然成了忘年交。白玉蟾噫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如元气浑沦,太虚中随物赋春,无一点剪刻痕,而曲尽其妙。让张三丰感到不论是什么题材,在白玉蟾笔下都能成为修道心境的映衬和借镜,随手拈来,不假雕琢,体现出实实在在的道法自然精神。

白玉蟾65岁起在武夷山结庐修道,对道教专注虔诚,“千古蓬头跣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85岁时遇皇帝诏封他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官。但在他眼里,“拟占朝班最上头,宦情冷似一天秋”,一声不吭中一夕遁去。凡此种种,让张三丰钦赞有加、敬佩不止。故而,张三丰后来为大明立下扶持汉室的功劳后隐身山野,时或处武当山,或道峰山,人与山通,心与神通。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往无常往。人皆异之。让明太祖朱元璋诏之而不得,明成祖朱棣求之10年而不能。亦是以邋里邋遢的面貌示人,他在《自述与汪子》一诗中言道:“做尽疯狂装尽呆,归真守道远尘埃。风波险处抽身转,水月光中鉴面来。”

由此可见,张三丰的言行与白玉蟾如出一辙。这也是高人的与众不同,而高人之间又有所相通矣。

宋庆元四年(1198年),白玉蟾再次前往武夷山结茅修道。史料记载,当时“闻者如堵,从者日众”。此时,朱熹正在武夷山冲佑观讲学。论年龄,朱熹年长白玉蟾4岁,彼此以师兄弟相称,互有往来。白玉蟾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又与朱熹过往甚密。让人称奇的是,作为理学大家的朱熹晚年竟然道心弥坚,曾化名崆峒道士邹欣,竭力研究《参同契》,只是无所收获,引为终身遗憾。宋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病逝,白玉蟾作了一首《题精舍》奠之,凄清惜叹之情,尽在字里行间:“到此黄昏飒飒风,岩头只见药炉空。不堪花落烟飞处,又听寒猿哭晦翁。”

1279年,融贯儒释道三教,85岁的白玉蟾的个人影响力已然达到了高峰。86岁时,白玉蟾自洪都入浙,访豫王。佛教首领孤云想求他为僧,白玉蟾笑曰:“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行则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道不同,不相为侔也。”作为佛教领袖的孤云受他一番言说后,竟毅然弃僧从道,这在我国宗教史上绝无仅有。白玉蟾对道教永恒不变的信仰和历尽艰辛的追求,是他成为集道教大成者之一的根本原因,最终成为道教的南宗五祖。1229年冬,95岁的他以借水仙解遁去的方式消失在世间,了无踪影。

旷逸奇才的白玉蟾在世人眼中,他的身世才情,尤其是他的年寿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一生仅36岁,但显然站不住脚,白玉蟾自述中云:“好因缘,传口诀,炼金丹。街头巷尾,无言暗地自生欢。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未下飞升诏,且受这清闲。”据此,白玉蟾至少年过九旬仍然在世。道教中向来有“道不言寿”的说法,所以不少道人的在世年岁往往是模糊的,白玉蟾也应是如此。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