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武夷山资讯>
世遗探秘 | 走进武夷山摩崖石刻,赴一场千年文化之旅
2021-07-16 10:39:14  来源:南平文旅  责任编辑:翁林禾  

摩崖石刻

会说话的石头,承载着历史岁月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武夷山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其中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即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孝”

朱熹题刻,宋庆元年间( 1195-1200 )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抒怀题刻,朱熹手书,朱熹曾书“忠孝廉节”四字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又书“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可见这二字极其重要。

“逝者如斯”,朱熹题刻,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抒怀题刻。刻文出典于《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朱熹借孔子之语表达看六曲激流时的心情以及时不我待的感慨。

“九曲溪”——浚仪赵师岩书,住山程继伊立

赵师岩题刻,宋开禧三年( 1207)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景名题刻。古时游九曲溪从一曲逆水而上,故镌“九曲溪”三字于一曲水光石,如今畅游九曲溪则由星村顺水放筏而下,一曲为终点。游客睹此三字,即明白游程即将结束。

“物外”

——朝列大夫建宁路府判澶渊李良杰,偕崇安主簿樵川高道孙、冲佑住山张共玉等,泰定丙寅春孟曾游

李良杰题刻,元泰定三年 ( 1326 )镌于四曲溪南大藏峰,西北向。咏景题刻。李良杰,澶渊(今安徽萧县、砀山)人,时任建宁府通判,在崇安县主簿高道孙和冲佑观住持张共玉的陪同下游览武夷山并勒石纪游。“物外”指武夷山是神仙居住之洞天,是凡界物外之地。崇安籍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柳永在《巫山一段云》填词中赞美武夷山是“三三真游洞,六六物外天”。

“崮保定口端彦方由文太监持宪节副使,海道经武夷,会京本原甫,拜紫阳先生祠下,载瞻遗像,心仪神交,充然有契。时宿雨开霁,山气肃清,共论移晷而别。同来者毗陵胡琏,天台陈渊,监属詹道命,与祠者:豫章涂雯、新淦黄谟、东阳蒋易,崇安县尹有华张端本,福宁州教授詹天华,前直学詹文盛。前学吏支谦志石,监刻山长陈实公。”

陈实公题刻,元泰定四年( 1327 )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纪事题刻。陈实公,时任武夷精舍山长。此为崇安县尹张端本陪侍京官拜谒朱子祠(即武夷精舍)的石刻。石刻除记录了主谒者京官的姓名外,还列举了陪同谒祠者十余人,以及朝圣之际的虔诚神态和愉悦心情。众人谈论朱文公的圣绩,乐而忘归,一直谈到日影移动,天色渐暮,天黑时候才离祠而去。

“碧水丹山”

——大明建文

无名氏题刻,明建文年间( 1399-1402 )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南向。咏景题刻。典出南朝文士江淹对武夷山的赞美:“地在东南峤外,闽越旧境也。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自此,“碧水丹山”成为武夷山的代称。

“武夷第一峰”

——明嘉靖辛丑年,寿宁刘世泽书

刘世泽题刻,明嘉靖二十年( 1541 )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壁,西向。景名题刻。刘世泽,寿宁游客。明旅行家徐霞客登临天游峰时曾赞日:“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第一也。”天游峰巨岩耸起,周围群峰拱卫,峰下九曲潆回,是纵览武夷群峰,俯瞰九曲清溪的理想胜地,故被誉为“武夷第一峰”。

“名山大川”

——嘉靖庚戌仲冬,谷泉方宗善书

方宗善题刻,明嘉靖二十九年 ( 1550)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咏景题刻。唐天宝年间,朝廷遣使到武夷山,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并敕令全山“禁樵采”。作者镌刻此四字,意在重申武夷山乃御封名山。

“镜台”

——大明嘉靖庚戌季冬月之吉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建阳县知县冯遥科、主簿常应书,督工典史王銮

谢上箴题刻,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镌于二曲溪南勒马岩,北向。景名题刻。勒马岩与玉女峰咫尺相近,人们把它比拟为玉女梳饰的妆台,还比拟为隔。溪偷窥大王的镜子,故又称妆镜台。也有人认为“镜台”是佛教偈语“心如明镜台”的意思。

“壁立万仞”

——万历乙酉夏长乐陈省书

陈省题刻明,万历十三年 ( 1585)镌于仙掌峰,西北向。咏景题刻。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石刻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渐入佳景”

——姚江王守礼书

王守礼题刻,镌于一 曲溪北水光石,东向。

咏景题刻。

意为由此进入景区,景致纷至沓来,目不暇接。

——陈省“云”系列题刻

“庞公吃茶处”

林翰题刻,清康熙四十年( 1701 )镌于四曲溪北金谷岩,西南向。纪游题刻。作者随同建宁太守庞垲到武夷山视察茶事,在此品茶赏景,勒石以记。

“真山水”

——康熙辛已冬新宁林翰书

林翰题刻,清康熙四十年 ( 1701 )镌于四曲溪北金谷岩,东南向。咏景题刻。林翰,建州太守庞垲的幕府。赞赏武夷山是山水双佳之地。

“道南理窟”

“道南理窟易斋马负书题先大夫别号易斋,赐溢昭毅,丙辰状元,历任封疆,镇闽二十余载,惠政流徽炳海内。丁亥岁,以提督福建陆师卒于官。伯兄应奎偕应璧奔丧泉署,得先大夫手挥“道南理窟”四字。从者告,将以镌武夷山石壁,疾剧而弗果者。窃念先大夫欲以理学渊数,发山川之秀灵,非寻常题咏岩泉者。此何可弗镌,而遗山灵憾!时应璧等扶榇归,亦未遑敦匠役,兄弟交最:再至闽,应立完先人未立志。越十年丁西,应璧蒙圣恩补崇安游击,即所欲镌“道南理窟”之匾,造物者若有以成之,遂鸠工镌蕆,厥事于己亥仲春之甲子。应璧之- -职,只恐莫绍前徽,是役遭逢,心窃幸焉!拓数(纸)寄伯兄,遂援笔记其巅末,并勒之。清乾隆四+有四年春,三韩马应璧谨识逝”

马负书题刻,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镌于五曲溪西晚对峰麓,东向。纪事题刻。马负书,字易斋,清乾隆元年(1736)武状元。生前对朱熹理学极为尊崇,特写下“道南理窟”四个大字,拟勒刻于武夷山。但由于军务繁忙,一直未能终愿。乾隆四十四年,其子马应璧任崇安县游击时,特将其父手书四字勒于五曲晚对峰壁,了却其父生前遗愿。“道南理窟” 四字为擘窠大楷,是清代摩崖石刻中最雄伟的一幅。

“第一山”

——道光壬辰冬 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书

徐庆超题刻,清道光十二年 ( 1832 )镌于天游峰胡麻涧西壁,东向。咏景题刻。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只有登天游峰能够独占鳌头,既独揽九曲溪之胜,又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可称武夷第一山。

“寿”

——大清光绪念八年 天游观住持柯朴妙勒

柯朴妙题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向。抒怀题刻。柯朴妙,天游观住持。阳刻“寿”字,构字酷肖一位屏气练功的长寿老僧,双手抱拳,金鸡独立,寓意阳寿绵长。

民国“大红袍”

吴石仙题刻,民国时期镌于九龙窠,南向。景名题刻。吴石仙,字石川,崇安县县长。作者勒“大红袍”于大红袍生长地九龙窠的岩壁上,为世人指明植株原生地,为名茶增辉添彩。人们进入九龙窠,映入眼帘的六株古茶树,就是驰名中外的“茶王”大红袍母树。

“不可思议”

施棱题刻,民国时期镌于牛栏坑岩壁,北向。咏景题刻。意即此处风景绝佳,妙不可言,简直是“不可思议”。

曾经沧海难为水,看到武夷方是山。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这些不同年代的摩崖石刻,或赋予天然之意趣,或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