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鹰山”炮台遗址位于洋庄乡四渡村塔后,土名“炮台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渡桥是县城通往闽北苏区首府大安的咽喉要道。从1931年9月起,闽北红军便在火鹰山上筑起了一个碉堡阵地,成了守卫大安的第一道防线。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万重兵,从四面八方围攻闽北革命根据地,闽北形势日益紧张,红色区域日渐缩小。1935年1月,面对敌人的重兵合围,闽北分区委决定将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撤离大安。 1935年1月,在外开展扩红工作的陈仁洪被紧急召回,军分区政治部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到教导大队一中队当指导员,并带领一中队在四渡桥一线坚守7天,阻击强敌,掩护分区机关、工厂、医院等安全转移。 1月3日傍晚,陈仁洪率队赶到四渡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分区警卫连的同志给他们介绍了地形、战斗情况和重要性:四渡桥一旦失守,五渡桥守备就更难,敌人便可以长驱直入,轻取大安。这几天,警卫连的同志在这里同敌人反复争夺,伤亡很大,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陈仁洪当即决定将临时指挥所设在火鹰山阵地中央的炮台里,并指导战士们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天拂晓,敌人约1个营的兵力在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开始试探性的进攻。看着敌人一拥而上进入雷区,战士们便按号一齐拉响了18颗地雷。在连声的巨响中,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后面的敌人见前面受挫,便一齐拥向雷区前沿的几个碉堡和交通沟里,这是专为敌人预备的“工事”,里面埋下了很多压发地雷。被炸昏了头脑的敌人前拥后挤地往里钻,结果又是一阵巨响,钻进去的敌人都成了送死鬼。就这样,一个营便没剩下几个人了。 第二三天,气势汹汹的敌人并没有接受教训,每次都用200多人的兵力往上冲,结果到阵地的前沿,就被我们的地雷、滚雷、手榴弹炸得狼狈不堪。敌人几次进攻,伤亡很大,我军战士更加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信心更足了。 打这以后,敌人不再向火鹰山高地进攻,而是集中兵力猛攻四渡桥以北的阵地,双方伤亡很大,队长和1、3区队的大部分同志都壮烈牺牲,剩下少数战士撤到河西岸坚守。至此,河东岸一线的阵地只剩下陈仁洪所在的炮台岗一个高地。 吃尽苦头的敌人从第七天起,用从南平调来迫击炮和野战炮疯狂轰击火鹰山主阵地。霎时,硝烟弥漫,炮台被敌人炸得土石横飞,放在炮台里面的粮食被炸得一塌糊涂。敌人不断喊话,有诱惑,也有威胁,但回答敌人的只有地雷、滚雷、手榴弹等的爆炸声和从炮台下方隐蔽部工事里射出的愤怒子弹。炮击过后,敌人开始轮番进攻冲击,有几次眼看就要冲上阵地,但都被我英勇的战士给反击回去。阵地上伤亡开始增加。但教导队的战士们,仍然在阵地上据险阻击敌人。 从1935年1月3日到10日,经过8昼夜的浴血奋战,圆满完成了军分区交给的7昼夜阻击任务。陈仁洪果断带领大家在夜色的掩护下从西边陡崖上往下滑,与英雄的阵地告别。 四渡桥阻击战是闽北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打出了红军的威风。它除了直接掩护军分区机关、医院、工厂的安全转移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军分区以及闽北根据地的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赢得了必要的准备时间。因此,1951年中央访问团来到崇安(今武夷山)时,登上了火鹰山并在山顶上合影留念。 当年陈仁洪率领政治教导大队一中队的100余人以火鹰山为主阵地,阻击敌人8昼夜,消灭了国民党兵500余人,我军也有70多名英烈长眠在了火鹰山及周围的阵地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烈士们虽然没有坟墓,没有墓碑,但在村庄的入口处有一座“四渡桥阻击战纪念亭”,作为对他们的永远纪念和对这场阻击战的肯定。(张珍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