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茶人茶书茶心
2025-02-26 11:33:06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吴佳慧

苏轼作《叶嘉传》,将武夷茶化身“风味恬淡,清白可爱,有济世之才”的“叶嘉”,写颇负其名的“叶嘉”得皇帝召见,皇帝对其甚是宠爱,叹服“叶嘉”品质高洁,引用《尚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发出慨叹。诚如东坡的体悟,茶可通性连心,武夷茶香萦绕的背后,是深厚茶文化的熏陶滋养,是一代代茶人的守正创新。

友人喊我喝茶,我去了。她喊和我去的中间隔着十年时间。

茶汤从杯里如泉般汩汩涌出,缓缓注入公道杯中,满杯的红润油亮,锐利的香划破空气,四散流溢,侵入鼻腔,口腔津液滋长,调动视线随公道杯的移动转移,心里迫切期待茶汤落进面前的品饮杯中。

茶汤滑进口腔,锐香、辛辣、醇厚一齐在口腔翻滚流动,很快下喉。味蕾系统被唤醒,口腔的回甘与心领神会并生,与友人相视,会心一笑。

十年的光阴,在茶香中氤氲……

我们初识,在她的茶室。她泡肉桂给我喝,说着她从深圳回武夷山,义无反顾地投入茶的事业,同时开启婚姻生活的种种。她倾诉困难,眼神跟着黯淡,低头抿一口杯中的茶,待茶汤缓缓下喉,旋即笑容从眼底漾开来,眼尾的弧度上扬,一起扬起的还有嘴角的弧度和整张脸、整个人的弧度。这是她的第一间茶室,一桌一椅、一杯一盏皆是她亲手置办。茶桌在茶室一角,桌上《武夷茶经》《武夷山志》各一,书下方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茶室另一角置放一精致小巧的竹制焙笼,焙笼上的茶笠里乌黑、条索清晰的茶在炭火的催促下,释放出浓烈的茶香。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她不仅探索售茶技巧,研究茶文化,还尝试学习制茶技艺。那样的瞬间,我混混沌沌的身心总会为之一振,身体的疲惫被肉桂的辛辣锐利刺破,心里的迷雾被友人的热情和明亮驱散。

口中的茶品质一如既往地稳定,因其生长地多为白色砂砾,因而有了棱角分明,坚定执着的品质性格。友人说每一款茶都是活生生的,有独特性格的,他们努力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茶立格。

将茶拟人化,赋予性格,有源可溯。

北宋大臣陶谷编著的《清异录》“茗荈”门中“晚甘侯”条目如是记录:

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晚唐著名文学家孙樵在送茶给焦刑部时,将茶拟人化为“晚甘侯”,请其珍爱之。“丹山碧水”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美之词,时武夷山尚未建县,属建阳管辖,故称“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晚甘侯”即指武夷茶。清代蒋衡沿用“晚甘侯”美称,作《晚甘侯传》:

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与“晚甘侯”一样,文中“森伯”也是陶谷《荈茗录》中对茶的称呼,蒋衡给了武夷茶身份、名字、出身及性格,是为“和而且正”“淡而弥旨”的完整“君子人”。比蒋衡更早为武夷茶立传的是苏轼,苏轼作《叶嘉传》,使武夷茶又增一拟人化美称: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叶嘉曾祖喜爱武夷风光,遂在此安家,叶嘉因而居武夷。起初,叶嘉因高洁的品性得汉帝赏识喜爱,后遭冷落仕途不顺,月余后再得恩宠……苏轼笔下的“叶嘉”在宦海沉浮,但自始至终不卑不亢、清白正直。其中或多或少有苏轼自身的写照,步入晚年的苏轼将自己的曲折起伏经历和感受赋予“叶嘉”--武夷茶,将它与自己做类比和关照,可见其对武夷茶的喜爱,美食家苏轼的味蕾、文学家东坡的思想源泉同时被武夷茶开启。

武夷茶不仅抚慰了文学家的身心,也发动了一位帝王的文心。这位帝王就是文治武功成就斐然、创下盛世的清代皇帝乾隆,他曾作《冬夜煎茶》诗,给予武夷岩茶很高的评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乾隆寒冬深夜发奋读书,煎茶为伴,在进贡的茶中,他选择了武夷岩茶,“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评其不仅“气味清和”,且富有内涵,耿直凛然的外表下蕴藏着回味甘美、幽香绵长的本质。

孙樵将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苏轼、蒋衡给武夷茶写传,乾隆诗评武夷茶,友人给茶立格,或许异曲同工之妙?茶过三泡,其势未减,桂皮味、辛辣感与回甘、清凉感在口腔交织缠绕,我频频将杯中茶饮尽,神清气爽之感倍增,正是“森伯”“叶嘉”者给人的感受,难怪乾隆皇帝冬夜煎茶“浇书”。友人极少端杯,以闻杯盖香、杯底香为主,偶尔轻啜一口,见我疑惑,她说方才评茶时已经喝了太多……

山是她家的茶山,在白云岩,无人机镜头下的美景我已心驰神往许久,于是脚步便分外轻松。先过九曲,眼前豁然,是朱子《九曲棹歌--九曲》中“桑麻雨露”里所见之平川,穿过平川至白云岩山脚,开始拾级而上。未几,发现天光暗淡下来,原来已经进入一个豁口,两侧山崖峭壁伫立,依山势缓缓向上打开;沿豁口入,一条山涧蜿蜒而上,地面宽度仅二十余米,茶垄层层而上,烂石、砾壤杂糅,一丛丛茶树或比肩、或错落,细看来并不十分整齐,多是遵循山涧本来的地势。友人说,茶园是她公公年轻时一锄头一锄头整理出来的,用的是武夷先民传承下来的“武夷耕作法”,把岩石垒成护坡,层层而上,遂成梯田式、盆栽式的石座茶园,石座既蓄积水土,也有很好的渗漏能力,排干多余水分,让茶树根部既能呼吸,又不烂根,如此才有可能长成有年纪的老树,并且……这里有小气候,发现没?

一侧山崖脚下溪流依山涧坡度顺势而下,叮咚作响,几股山泉从崖上迸裂而下,化而为雨;阳光受限于两侧山崖,只留半日日照,若逢雨后,生出纱般的山岚,在山间游走流连;山风氤氲着水气,水汽氤氲着阳光,阳光水汽里升出五彩的虹,渲染着山间草木和崖上的花。确是最适合岩茶生长的环境和气候,典型的武夷岩茶好山场的气候,于此内外兼修的“晚甘侯”“叶嘉”岂能不具岩骨花香之独韵?脚踩烂石、砾壤,沐草木气息之山风,栉清凉甘洌之泉雨,耳边鸟鸣声不绝,唯有置身这“月涧云龛”地,方真正体悟为何武夷茶是“和而且正”“淡而弥旨”的茶中“君子人”,才觉得武夷茶之“可爱”是理所当然的。

从山里回到茶室,续上的茶分外甘甜。友人的公公还在焙房忙碌守候,空气里弥漫着因水分流失而凝聚的茶香。一代人栽种、制作,一代人评审、销售,友人家做茶,从在烂石、砾壤或黄土栽下茶苗开始,到采摘、制作,再到品评、销售,是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执着坚守,是武夷茶人的一个缩影,一幅写照。恰如其分的赋予成就恰如其分地表达,与爱茶人、懂茶人的“晚甘侯”“叶嘉”一类的拟人化手笔比较,友人提倡的茶格是更细化、更具象的描摹和刻画,是茶人长期浸淫和钻营的体认,更准确地说,茶格与茶人是彼此成就的交互性关系。其茶格自立!

“晚甘侯”遣侍与焦刑部,“叶嘉”为皇帝所爱,乾隆帝冬夜煎茶,我自与友人手中汩汩而出的红亮茶汤相交神游。杯里的茶已接近尾声,其香与味不绝……起身告辞,友人送我至门口,笑盈盈地说:“这次喝茶,走茶山,下次来体验采茶、做茶。”经她一说,我才发现,我已自然真切地融入她的茶体验项目里去了,不由得会心一笑。叔叔从焙房门口探出身来,揩着汗,说着方言:“慢去,有空来吃茶。”

我连连应“好!”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