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三省亲 新安遗古风
2016-09-23 09:02:2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倩  

南宋理学家朱熹(以下称朱子)生于福建,祖籍徽州婺源(古安徽今江西)。徽州位于安徽南部,介于黄山与齐云山的万山丛中。这里,有着如诗如画般的青山绿水,平和恬静的明清古村落,鳞次栉比黑白相间的粉墙黛瓦,精致的亭台楼榭,曲径通幽的小巷,四水归堂的建筑风格,好一派天人合一的徽派园林。这里,古时称新安,隋唐时称歙州,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改称徽州,府城歙县。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仅为辖下的一个区。朱子一生虽然只有三次回祖籍,但却遗下了无限的话题。

据《婺源茶院朱氏家谱》载:“朱子外大父祝确,字永叔,歙人,有德行,朱吏部为诸生,读书紫阳山,祝公器重其人,而女归之。”祝公即朱松之岳父,“始业儒,有高行”,系歙县大富商,“其邸肆生业几有郡城之半”,因而号“祝半州”。朱子徽州(含婺源)的远祖,历代为仕宦之家,至朱子父朱松以上“三世皆不仕”。朱松自述:“某少贫贱,家境败落”,少时,曾在歙州(今歙县)读书,常游于歙县城南五里渔梁街河对岸的紫阳山。该山“每当晓日未出,紫气照耀,山光显灿,类赤城霞”因而得名。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时年21岁的朱熹,首次踏上了从未到过而梦牵魂绕的徽州老家。一是拜谒祭祀婺源六代祖先的墓地;二是至歙县拜见外祖父祝确与祖籍的乡里族人,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祖父朱森和父亲朱松均葬闽地,家乡祖坟墓地已荒芜无人照料,朱子此去一一作了封识。同时,恭请祖籍族人,将其父朱松当年入闽时典当的百亩田地赎回,田租用以每年祭祖祀墓费用。此次省亲,朱子结识了大批儒家前辈和前来问学的后生,可谓风光无限。

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十三,与朱子相儒以沫的妻子刘清四,在闽地崇安五夫病逝,带着无限的牵挂撒手人寰,是年刘氏年仅44岁,朱子47岁。就在朱子与大弟子蔡元定四处奔波为刘氏选择墓地时,朱子偶得一梦,神人告喻:“龙归后塘”。然,这后塘在哪呢?一日,朱、蔡二人路过闽地建阳唐石里大林谷后塘时,顿觉“风飘罗带”,朱、蔡二人认定这是块风水宝地,应是“龙归后塘”之所。

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朱子与儿女弟子们将刘氏下葬于闽地建阳大林谷(今建阳黄坑),在刘氏的墓侧,朱子留下了自己的“寿藏”,以祈百年后,与妻子为伴。中年丧妻的朱子,“痛悼凄切,不能自堪,一时再也无心著述……”不久,在蔡元定的陪同下,取道浦城,也许是在追寻7岁那年,其父朱松应召入都,为何将其安置在浦城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接受儒学启蒙,攻读圣贤之书?为何为他写下:“一雨绿南浦,波明柳荫门。牛归坡草暖,船系岸花零。”这样诗句的初心?离开浦城后,朱子途经浙地开化,第二次回到祖籍徽州婺源。此次省亲,朱子遍走祖籍的阡陌山岗,祭祀了祖坟墓地,撰写下《归新安祭墓文》,还与乡人弟子就儒家“孝悌”、“仁爱”、“忠恕”、“诚信”等学说进行了论学。在祖籍地,朱子还为《婺源茶院朱氏家谱》(又称《新安朱氏家谱》)作序:“先祖居地徽州歙县黄墩,后一支迁婺源,成为婺源茶院朱氏始祖”。序中屡述:宗谱乃家族形成发展的文凭,是维系家族血缘的系带,可促使子孙教化,知其原本,“行孝义、行仁义、光宗耀祖。”

在徽州《紫阳朱氏家谱》中,朱子撰写的《家训》,其文甚短,却将《大学》中的“三纲五常”及儒学中的“五伦纲常”蕴含在内,行文提纲挈领,语言朴实无华,为后人提出了“循理保家之本”,实为一份珍贵的朱子文化遗产。

庆元三年(1197年),朱子时年67岁,在“庆元党禁”中被朝廷落职罢祠,断了皇粮俸禄,年已望暮的朱子,“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他心静如水,泰然处之,最后一次回祖籍徽州省亲,身处逆境之中却“日与诸生讲学不休”。在徽州府城歙县的山宁山房,朱子与滕璘、程洵、祝穆以及后来创办紫阳书院的赵师瑞等徽州弟子三十余人,就有关“德育”问题,分“立志、克己、内省、主敬、涵养”五个篇章,由朱子主讲,弟子问答进行会讲。对此,徽州《紫阳书院迁源流记》有载:朱子师生问答记录十四条。问答中,朱子提倡兴办书院教育,提倡自我修养,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会尾,朱子吟诵了大弟子蔡元定被贬送道州,与自己长亭醉饮作别时,所赋的诗一首:“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所知。”

朱子三次回祖籍省亲,在徽州留下了大量的朱子文化遗产,如歙县的朱家港、婺源的文公阙里、祁门的“夫子山”、还有“双贤里”,紫阳山,文公山等,就连黄山、齐云山、燕石岩这样名山大川,也镌刻上了朱子省亲时题下的“新安大好山水”的墨迹。如今,在徽州,大凡有点“书味”的地方,都竖有朱子的画像,这里的乡间坊里,渔樵耕读,妇叟稚童,无不知晓那是“大圣人”——朱熹。□黄文富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