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姜滇:岩茶人家
2017-12-11 15:49:38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山盘水回,青峰碧溪,正沉浸在满目胜境之中,忽地传来一声闽北口音:下梅村到了。

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么,一座古文化村落,万里茶道起点。村中众多建筑,古色古香,有桥名雨桥,有溪名梅溪。石板路两则,茶肆、茶栈、茶廊,鳞次栉比。河道上下,茶船、茶坊、茶厅,错落有致。村中,家家都是茶作坊,人人都是茶博士。种茶,制茶,无不精通,做人,做事,求真求善。

好一处古梅村,我料想是不虚此行了。可是我要找的,是一户邹姓人家。七拐八弯,踅进小巷深处,果然,一面风旗高挑檐下,“景隆号茶庄”赫然在目,这就是了。

庄主不在,店中一位红衣中年女子,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着起身迎客,请我入座,接着洗盏沏茶,很快,一杯琥珀色酽茶便呈现眼前,顿时香气四溢,入口苦甘——先苦后甘。她说,这是手制大红袍。在大红袍的产地品茗,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细细品味,果然香醇厚重,韵味无穷。

店主说,今天刚接到上海的一笔大订单,全家正在装盒呢。今年年份好,雨润气顺,岩茶长势旺,春采,夏制,从四月到十月,要经过六道工序呢。我饶有兴趣地问,道道都很精细吧。她说道,怎么不是。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分粗制和精制,但主要是摇青与焙火。摇青要细心,焙火要耐心,循序渐进,把多余的水分焙掉,火慢不行,功夫不到,水分不去。火急也不行,一急就憋住了,水分出不来。这叫看天做天,看青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经过这两道工序,才能成为精茶,也就是品茶。啊,做茶原来有这么多学问。

正说着话,一位壮年汉子跨入店门,原来,他就是庄主邹煊,看上去肤色红黑,脸庞圆方,一付宽阔的肩膀,似可挑千钧重担,一双粗壮的大手,能把握天地乾坤。他神采熠熠,清亮的眼珠一闪,透出古闽越人遗风。闽蛇图腾,越鸟崇拜,这片远古而沧桑的土地,浸润了天地灵气,才有了碧水丹山,青峰曲溪,才有了武夷岩茶,名冠天下,才有了朱子理学,人文厚土。眼前的邹庄主,在我的感觉中,不正是穿越了时空的古闽越后人么。

交谈中,果然得知,他家世世代代在此衍繁生育,而从明代开辟的万里茶道,作为起点的下梅村,留下了晋商的余墨诗吟,回响着远自恰克图的空谷足音,从景隆号出发的一担担武夷岩茶,载着乌龙茶和红茶发源地的美誉,带着岩骨岩韵、神茗茶香,一步步走遍天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邹煊祖先的身影,从喊山祭茶,到跑山采摘,从摇青揉青到蒸青烘焙,汗水伴随号子,脚印连着车辙,生与死,苦与乐,无不与茶相系。而关于“缘聚武夷,茶和天下”的理念,在武夷人心中,早已成为一种做人的信念,处事的法则,为世人所景仰。它随着一袋袋岩茶,像种子一样播洒四方,让武夷故事、闽越文化成为传说的继续。我想,武夷山之所以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世遗佳誉,当然是实至名归。不过,要细细探究其中奥妙,深得内在蕴涵,决非走马观花所能体验,也不仅仅是一杯茶所能领悟的啊。

静静地坐在景隆号茶庄,面对远处青山,窗下碧溪,一道道大红袍喝下来,不觉神清气爽,血舒脉畅。茶可清心,亦可入禅,品茗有如此功效,除了茶好,更要有好环境,好心态。此时细观杯中,汤色不变,香浓依然。我问庄主,这是为什么,邹煊说,武夷岩茶,是半发酵的乌龙茶,因为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加上气候湿润,传统的精湛制作方法,做出来的是精茶,品茶,经得起泡,色不淡,味不走,醇厚香久。他说出了原委,道出了真情。我这个远来的茶客,心领神会,一口口细细地品味,不觉醺醺然也。是啊,茶如酒,也会醉人的。

闲谈中,我问庄主家中情形,他并不回避。邹氏家族,世代茶人也。祖父是下梅村的名人,著有《下梅茶经》留传世间。父亲被评为茶状元,过世前很风光过。伯父成立了下梅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是茶文化的传承人。如今邹氏五口之家,夫妻恩爱,老母健在,一子一女,活泼可爱。种茶人家,勤劳致富,平常百姓,其乐融融。

我问他家有多少茶园,邹煊说,不多。原先有八亩,在上岩岗,离村六里。现在成立了茶农专业合作社,用现代化的方法管理经营,更上了一层楼。说到上岩岗,这正是我要寻访之处。武夷三十六奇峰,九十九名山,山山有独到之美,峰峰藏传奇故事。大王山下云初散,玉女峰前月正圆,山赋予了优美的爱情传说,更是秀甲东南。这次到武夷,雾中登天游峰,雨里漂九曲溪,都是极其难忘的。而这座上岩岗,之所以在我心目中有着殊殊意义,就因为与一户平常的种茶人家结下的因缘。

离村而去,看山远,脚下近,一路走着说着,很快就来到了下岩岗。山势险峻,小路蜿蜒,一步步登临,生出许多感慨。没想到,茶园竟然在高山岩坡之上,四周几乎没有一处平地。邹煊说,这就是三坑两涧,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茶树才越有生命力,所谓烂石育茶,就是这个道理了。细睹山岩,品质坚硬,色泽灰白,四周有大大小小的圆孔。武夷山大部分由火山硕岩构成,多孔疏松的地质特征宜于透气,保水,茶树根植于土,根茎得以汲天地灵气,汇日月芳华,这就构成了武夷岩茶的精妙。

说到武夷岩茶的品位,不能不说得之于岩韵,我算是找到源头了。岩茶求形求质。形来何方,岩也,质在何处,亦岩也。茶品的活、甘、清、香,来自于岩石与茶人的融合,有了环境,更需种茶人的辛勤与灵动。这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种茶与爱物相生,茶品与人缘合一。作为古闽越族的后代,武夷山人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阔胸襟,爱天下,广交友,勤吸纳,得到的不仅是茶艺的提升,更是德行的融汇。这就是种茶与种缘,制茶与修品。无论种茶、制茶,还是创立品牌,开拓市场,都做到德行并重,诚信为怀。

我在画册上看过航拍的武夷胜景,只有惊叹二字。此刻,站在岩顶,俯视山下,亲身感受山水之乐,心境是不一样的。鸟瞰曲溪,走如龙蛇,放眼群峰,胜似碧螺。山盘水复,丰盈透灵,美妙壮阔,独特神奇。种茶人上山下山,无不浸润于里,我这个外来茶客,也似乎沾染了一丝灵气。

重回下梅村,我对于岩茶的认识,已不只停留在一个“品”字上。可以说,增加了一份认知。千年茶树,岁岁有新枝绿芽,代代茶人,不断地继承发展。不错,矗立在下梅村头的万里茶路起点纪念石,向每一个前来的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当今的下梅村人,正在创造新的神话。他们从历史的源头走来,从朱子理学的厚重中深源。茶路与心路相通,茶文化的源流,一脉相承。茶骨茶香,构成了武夷山人最可宝贵的品格。而留在我心中最亲切最直接的形象,便是邹氏夫妇这样的种茶人家,便是和他们一样的下梅村人,便是古闽越族后代的武夷山人。

风清月朗,竹涛松海,你听,岩韵溪韵蛙韵,结下的正是茶品茶禅茶缘。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