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教授讲朱子|为人处世(3)
2018-06-22 10:27:05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有言孙于志,必求诸非道”,这如何会不治?(《语类》卷一八)

有些话如果和自己的意志、想法不一致,一定要想一想这些话是不是符合道理;有些话如果非常符合我的意志,一定要问一问这些话是不是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存祗惧之心以畏天,扩宽宏之度以尽下;不敢自是而欲人必己同,不徇偏见而谓众无足取;不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不狃于近利而昧于远猷。(《文集》卷三七《与刘共父》)

心怀庄重和谨慎而对上天充满敬畏,扩展自己宽容宏大的胸怀以包容所有身份低于你的人;不自以为是而要求别人一定要认同你的观点,不盲从自己的偏见而认为别人一无是处;不沉迷于阿谀奉承而敬重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为眼前的利益所纠结而看不到远大的谋略。

学者所志固当大,至于论事,则当视己之所处与所论之事、所告之人而为浅深,则无失言失人之患、出位旷官之责矣。吾学若果未至,见若果未明,既未能自信,且不为人所信,则宁退而自求耳。言而背其所学,用而不副其言,皆不可也。(《文集》卷三五《答刘子澄》)

学者当然应该有大的志向,但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则应当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所要讨论、处理的具体事情及面对的人,然后再做出或浅或深的决定、意见。这样才不会讲错话、做错事,或者承担越位、不作为的责任。我的知识、能力如果还没有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我的见解如果不明确,既不能自信,也不能说服别人,那就宁可退回来好好学习研究。说的话违背自己所学的道理,做的事不符合自己的言论,都是不应该的。

处己接物,内外无二道也,得于己而失于物者无之。故凡失于物者,皆未得于己者也。然得谓得此理,失谓失此理,非世俗所谓得失也。若世俗所谓得失者,则非君子所当论矣。(《文集》卷四一《答程允夫》)

人如何要求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和世事,一个是对内,一个是对外,但道理是一样的。自己立身做好了,那么处世也一定不会有错。所以,凡是处世有问题的人,一定是自己做人没有做好。

这里所谓的“得”“失”,是指“理”,“得”就是得理,“失”就是失理。不能把它和世俗的所谓“得失”混同起来。世俗讲“得失”,乃是讲利益,这不应该成为君子议论的内容。

人贵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恶念去之。若义利,若善恶,若是非,毋使混殽不别于其心。譬如处一家之事,取善舍恶;又如处一国之事,取得舍失;处天下之事,进贤退不肖。蓄疑而不决者,其终不成。(《语类》卷一三)

人之可贵在于能够分析和判断,使自己的心里明明白白,好的事理就发扬它,坏的念头就去除它。什么是“义”和“利”,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是”和“非”,心里一定要清楚,不能让它们混杂错乱而难以分辨。

譬如处理一家之事,就应该选择良善,摒弃邪恶;又譬如处理一地之事,就应该兴利除弊,扬善隐恶;处理一国之事,就应该任用贤良,拒斥庸劣。心中疑惑不清、难以决断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事业的。

天下事,须论一个是不是,后却又论其中节与不中节。(《语类》卷一三二)

处理任何事情,当然先要判断它的是非、对错,但也还要考虑到是不是恰到好处,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够。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