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徐霞客与武夷山的“五个一”(中)
2018-09-04 08:51:07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大王峰是进入九曲溪第一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礡,有王者气派,历来难以攀登。徐公日记中开篇便提及"耸者大王峰"让他"咤而瞩目"。于是,攀登不畏难,架梯三重,摇摇欲坠,"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身上衣服也被岩石荊棘磨破,历险登顶,见日已西薄,只好攀悬藤棘,"乱坠而下"。日记称之武夷三险径之一。八十年代初,风景区修筑登山石阶1700多级和架设铁梯贯顶,登大王峰从此有惊无险。1987年,在徐公诞辰400周年之际,大王峰麓建起一座门坊,右坊柱铭刻著名书画家潘主兰题词"徐霞客入山处",左坊柱书写《坊铭》,其内容彰扬徐公而立之年,履险遍游武夷山三日之精神。1996年是徐公游历武夷山380周年,这里又树立一尊汉白玉石雕像,乃徐公长袍束带,执杖远游之形象。但不解的是,为何将其精雕细刻成一介老夫,而不是意气奋发,风流倜傥的盛年形象?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海拔2158米,号称"华东屋脊"。徐公当年履险至它边缘,尚未登顶,而今这里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国庆期间,我有幸获得进山许可,从市区驾车90多公里到巅峰。那天阳光灿烂,天蓝无云,四周天际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将天空分成深蓝和浅蓝,保护区工作人员小葛戏称之"地平线",说是天气极好时才见得到。极顶"屋脊"有几十平方米的平坦地,乃闽赣两省分界处,立有两块碑,一块镌刻"武夷第一高峰",为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立;一块刻有"黄岗山"三字,乃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1997年立。


两省巅峰,漫坡皆草,秋风荡漾中,欢快地摇曳着。小葛告诉我,夏末时节,这里是黄花菜的海洋,橘黄色的世界,黄岗山的得名由此而来,可惜我们来晚了些。颇有趣的是,当地人在这里出售晒干的黄花菜,一包二两10元,塑料袋上打印着"黄岗山全天然野生黄花菜",购者踊跃。


草场往下行走三五百米便是低矮的松树林,它们丛丛簇族依偎成团,墨绿虬曲,有如盆景,因为山高风劲,长势基本朝同一方向歪斜。再往下走,是成片挺拔的针叶林,南方铁杉树最为壮美,途中礼遇一株"铁杉王",霜雨溜皮,铜干铁枝,如撑开的一把大伞,亭亭华盖,小葛说那"伞骨"共99枝。再往下是针叶阔叶混交林带,而海拔1100米之下,则是常绿阔叶林带。这里保持着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世界"。


一壶茶


茶赋予武夷山独特的魅力。徐公二探"茶洞",并寻觅"御茶园",不时"从茗柯中行",3500字游记中,两处描述茶园,并将武夷茶准确定位为"岩茶",徐公也是位茶人也。


九龙窠峡谷是著名的大红袍景区,走进这条深切的峡谷,有一种行走在高墙深巷的感觉 ,峡谷中立有石碑,镌刻着九龙茗丛27种植株:白鸡冠、水金鱼、金观音、铁罗汉、白牡丹……走出幽深峡谷,豁然开朗处的北面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字,其间有6株古朴苍劲的茶树,郁郁葱葱生长在苔迹斑驳的岩壁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红袍"母树。


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相传唐朝一秀才赴京起考,投宿武夷山,染恙卧床,考期日近,心急如焚,天心永乐禅寺方丈入九龙窠采茶当药,秀才服用后病即痊愈,准时赴考,高中状元,衣锦还乡,为报恩,将御赐红袍披于茶树。另一则传说也与天心永乐禅寺有关,说是明朝朱棣夺得皇位后,派大臣胡潆寻找被他赶下台的侄儿建文帝,胡潆暗访天下名山寺院,在天心禅寺期间,为茶僧研制的岩茶迷醉,特携带回京,进献皇帝,朱棣品饮龙颜大悦,赐天心禅寺"大红袍"一件,诏旨"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并以年号敕封寺名"天心永乐禅寺",从此,九龙窠大红袍茶与天心永乐禅寺声名大噪。


那高居岩壁上的6株母树,500多年来有如位居神坛。相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将4两大红袍茶作为国礼赠送斯大林,见斯大林流露出嫌少的神态,身旁的周总理笑说,已是中国半壁江山了,那老毛子才大喜过望。


1998年至2005年,在历次拍卖会上,6株母树生产的茶叶,仅20克拍出价达15.68万至20.8万元不等。2000年,大红袍母树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2006年6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被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棵大红袍母树停止采摘。2007年10月10日,武夷山绝版"大红袍",最后一次采摘自母树制作的成品茶20克,由武夷山市政府郑重地赠送国家博物馆珍藏。


徐公当年游历的御茶园位于四曲溪南,它创办于元朝,这在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上还可找到石刻记录。武夷茶兴于宋朝,当时精制的龙凤团茶与北苑茶入贡朝廷,是皇族与达官的最爱。到了元朝,便建起御茶园,督造龙凤团茶饼。园内建有"喊山台",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宣读祭文。祭毕,隶卒鸣金击鼓,茶农拥集台下,官民同声呐喊:"茶发芽!茶发芽!"场面浩荡,壮观之极。


20世纪80年代初,"大红袍"大批量无性繁育成功,之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中国驰名商标,从此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2007年底,在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赠武夷山市一副对联:"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可谓精当。后来,每年召开一次的海峡两岸茶博会落户武夷山。大王峰下,崇阳溪畔建起了茶博园。2010年,由张艺谋等导演的《印象大红袍》,360度的旋转观众席与茶博园相邻。观众可在声光变幻,目不暇接的70分钟里,解读出张导的创意:那坐落于大王峰、玉女峰、崇阳溪、九曲溪丹山碧水之间,圆圆的,可容纳几千人的观众席,不过是浩瀚山川中的一片小竹筏,只是大自然怀抱中的匆匆过客,武夷一水一山一壶茶才是永远的主人。


武夷岩茶是半发酵乌龙茶的一种称谓,"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一种茗丛。乌龙茶在六大茶类中属青茶,茶界普遍认为最早先有绿茶,接着再有红茶,青茶出于明末清初,应该发明于武夷山,而红茶原产地也在武夷山。有一种传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路过武夷桐木关地区,驻扎农民家中,正值初春茶青采摘季节,起义军和衣而卧遍地茶青之上,过后茶青全被碾揉成棕红色。茶农叫苦不迭,扔了可惜,便继续炒制,并用松木熏蒸,没想到制出的茶冲泡之后,汤色如玛瑙有异香,红茶便这么诞生了。而"正山小种"红茶更是风靡英伦,由此产生了数百年不衰的"英式下午茶",为世界争相仿效。


如今走进武夷山,随处可见茶楼茶肆,不妨小坐,品啜岩骨花香,切磋茶事茶艺,体验经典的茗茶之旅。(唐颐)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