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子以“内圣外王”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2018-10-18 08:49:36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内圣外王”是儒家政治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价值认同,即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功业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圣人治国”的气象,在现实上提倡“王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内圣外王”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以朱子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实践中。


(一)道之运行,允公明德


《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弘扬自身光明的美德,明德之后才能实践“亲民”,在于爱民如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这是《大学》的核心精神,也是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概括。“大道之行”与“大道之道”的“道”是相通,而融为一体的,前者在于“天下为公”,体现在孔子《礼记·礼运》中,最终实现“大同社会”;后者在于“明德亲民”,体现在大学中最终实现“礼乐社会”。前者是政治目标,后者是政治内容,二者是儒家构建理想政治的两翼。“内圣”的最高修养目标是“至善”,“外王”的最高成就是不断“向上”。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人治”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人物的道 德操守和政治理念大于政治制度设施和政策的设计,是古代政治秩序的“稳定器”。在儒家看来,即使是在政治设施很简陋的尧、舜、禹三代,因为部族首领的高尚情操,也可以开创出天下太平、民众和谐幸福的政治局面。


(二)尊王道,作新民


朱子继承儒家“大道”的思想精髓,指出了通往“明德亲民”的具体途径,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前五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是“内圣”的要求,后三条“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广义的“外王”的要求,这八个条目概括了“内圣外王”的基本纲领和途径。


对于普通人来讲“外王”的实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内圣”的实现,对于外在条件要求不高,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了。因此朱子更注重“内圣”。朱子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内圣“看成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必须修养的纲目,体现了“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儒家平等观。


“外王”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君臣来说,实现的是“治国、平天下”,尊崇“王道理想”和“王道政治”,反对“霸道政治”。什么是“王道”和“霸道”呢?王道就是在治国平天下时以道德和仁义来征服人心,获得天下人的拥护,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哲学解释。霸道则是以实力或武力来征服天下的哲学概括。对于百姓来说追求的是“作新民”,什么是“新民”呢?这句出自《尚书·康诰》:“作新民”。朱子解释道:“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即“作新民”就要经常自我反省,去除不良欲望而弘扬传统美德,崇德向善。朱子认为:“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即新民者由于他们怀有“至善”的心怀,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安于本职而各得其所,即使没有显赫一时,但崇德向善的情操却永远存在,人们也会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崇高人格,故无论是“君”还是“民”,“外王”的行为特征都是“善”,倡导“善”行天下。


(三)至善的修养,向上的人生


《大学》的实质内涵是对人实现终极关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两者是古代政治追求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典,是儒家的“圣经”。朱子把最高的个人修养境界“至善”与世俗的“平天下”统一起来,是超越了一般宗教信仰的“世俗信仰”。宗教对个人来说,起点也是追求“修身”,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至善”,但宗教修身的最高境界,很少世俗的元素,而是离世俗越来越远,最后达到的彼岸世界是单纯的精神上的超越。而儒家者不同,他的彼岸世界是“平天下”和“救民于水火”,从自己的功业成就来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以此达到现实的超越和精神上的升华,这是朱子理学和一般宗教的最大不同。


因此,朱子指出了“至善”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一是要明确角色定位。他对君、臣、父、子、国人在“至善”中所要求的原则作了详细的解答,即“至善是明德中有此极至处。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从而确立了个人在社会担负的角色所应保持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培养道德自觉。朱子主张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德性,克服思想深处的消极因素,发挥个体的道德自觉性而“作新民”。朱子还认为,个体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应当推己及人,从而实现个体道德向集体道德自觉意识的转化,最后全社会自然地达到“至善”。当“善”成为人人主动追求和崇尚的社会价值时,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接近“至善”的境界了。三是政治上,朱子认为,君主治国平天下要德修于己,感化别人,起表率作用,“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德也”,通过君主的表率作用,使民众从“不善”逐渐转化为“至善”。朱子认为,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体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把修身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不断鞭策自己,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进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其次表现为“至善”;“外王”表现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战国时荀子就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具有“经纬天地而载官万物”的本领,这是理想的才智,一般人很难达到,朱子不做这样的要求,他认为只要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即可,即“向上”。因此,朱子“内圣外王”的现代意义即是“向善向上”。


(摘自《朱子文化简明读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黄靓整理)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释 文: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时代价值:慎言;谦虚 画 解:推己及人


文: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时代价值:慎言;谦虚


画 解:推己及人


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告诫他的子侄说:“听到议论别人的短处,耳朵可以听,但不能去传播。既然不去传播,又何必去听呢?所以听到议论别人的短处未必要听,但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则不可不听。谈论别人的短处,攻击别人的恶行,不是君子所该做的。”


北宋范纯仁告诫子弟说:“一个人即使再笨,他在指责别人时却很聪明;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宽恕自己时却很糊涂。你们应当用批评别人的态度来批评自己,用宽恕自己的态度来宽恕别人。这样就不怕不能达到圣贤的地位了。”


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推己及人的恕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随便揭人之短,也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揭人之短,是为了使人有改过之心,走上为善之路。


朱子曰:


当择善以潜心,毋以一长而自足。(《祭郑自明文》)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至于圣贤矣。(《四书或问》卷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