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武夷吃茶去
2018-11-29 09:19:49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多年以后,看了台湾历史学家连横的《雅堂文集》,才知晓漳州人喜好武夷岩茶颇有历史。“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为何这三州人偏偏“茗必武夷”呢?


从武夷山茶人嘴里,我断断续续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倭寇虽然被剿灭干净,但进入清初,官府的海禁政策却愈演愈烈,那是因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基地就在闽南沿海的石井、金门、石码诸地。为了断绝对郑成功的物质供应,官府强制泉州、漳州沿海人内迁五十里。远离大海的渔民生存无望,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很多人便落脚武夷山西北坡的江西铅山当船工,那里的信江通往鄱阳湖,属于长江水道。十余年前,有一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其中讲述了敢为天下先的山西人,开辟武夷山到俄国恰克图“万里茶路”的故事。就像电视剧里呈现的一样,那一带水路一派繁忙。经常往来于此的武夷山茶庄老板,喜欢上了闽南人的机灵劲,纷纷聘请他们帮助看管山场、买卖茶叶,进而学习制茶。后来,闽南人成功地把武夷茶推销往家乡,又把海边人重火功、能消解鱼货鲜腻的诉求传回山中,从而参与了武夷茶的塑造。自古以来,广东的潮汕地区与福建漳州地区一马平川,无山拦无河阻,收起那条行政地理界线,就是一家亲,生活嗜好相同是必然的。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武夷山半发酵的乌龙茶创制问世。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武夷岩茶品性,烙有闽南人的印迹。


于茶,我这人虽然悟性愚钝,但此生开吃闽北武夷岩茶,居然是在闽南漳州市那些个“茗必武夷”的县城里,很有声东击西的做派。事后想来,这也可以算得上冥冥中的一种茶缘吧。


茶是一种特殊的饮品,我们不可能像某些饮料那样自行调制。没有哪个市场会卖你几斤十几斤的茶青,你也没有制茶场地和齐全的制茶工具,更遑论经验老到的制茶经验了。况且,一泡好茶问世,需要各种因缘具足,除了一流茶青,好天好风好茶师,一个都不能缺。好茶之人,只有去茶区耐下心性掏茶,才能寻找到与个人经济情状和喜爱程度相匹配的茶品。大公司的茶,层层叠叠,包装精致考究,价格自然不菲。如果不是自家吃,送礼肯定有面子。有条件的老茶鬼从来都是直扑茶村,面对裸茶,观其形嗅其香吃其味。一位行家告诉我,其实掏到上好的武夷岩茶很简单,你吃了第一家店的茶汤,逛一圈市场出来,嘴里甘香犹存,只要对方不是漫天要价,这茶你就可以大胆买下来。因为早在唐朝,武夷茶已被赋予人格,尊为“晚甘侯”,刻在丹崖上迄今不朽,回甘迅速且绵长是它千年难改的秉性。

1  2  3  4  5  6  7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