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武夷>
“武夷”之光,点亮绿色南平路
2018-12-21 08:33:4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文化+品牌 闽北风助力扬帆新时代


文化,无疑是“双世遗”品牌的另一核心内核。打好“大武夷”品牌,文化不可或缺。


1999年,“双世遗”花落武夷山,全市旅游业为之一振。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调研时,深刻指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个无形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很快带来旅游上的一个热潮,并仔细叮嘱要做好武夷山旅游这篇文章。南平抓住这面金字招牌,让“大武夷”旅游提质增效。改革开放初,南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不足6万人次,1997年,南平游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到了1999年,有了“双世遗”金字招牌,数字一下子突破了300多万。


但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的长期惯性思路,武夷山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游,游客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蒙头睡觉。“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线路,都是围绕文化、自然两方面去挖掘、提升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副秘书长严晗认为,文化的挖掘是武夷山乃至南平提升旅游含金量的关键。


2007年,武夷山开始探索文旅结合的新路子,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内涵。2010年《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公演,标志着武夷山正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说,《印象大红袍》瞄准的正是本土文化,选准了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红袍的历史、制作技艺、茶艺,并将祭茶喊山、敬茶等当地民俗融入演出,接地气的表演很快成为游客爬天游、乘竹筏后的必选项,开演近10年来经久不衰,每日首场上座率达90%,至今已接待近500万人次。


“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源于深挖当地文化,文化成了武夷山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强引擎’。”武夷山市副市长张贤军说,整合“万里茶道”起点、朱子文化发源地、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资源,做活夜游、体验游、红色游等新业态,武夷山旅游从以往价格低廉的“到此一游”转变为有特色、重质量的休闲度假游,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与此同时,南平以武夷山为龙头,共打武夷牌,共享“双世遗”,打造大武夷旅游圈。2000年,南平提出了“大武夷”新理念,让“北山”“南水”比翼齐飞。2002年,“北山南水”大武夷框架初步拉开,改变“北热南冷”一边倒现象。新时期,呼唤理念升级,南平矢志不移开发“大武夷”旅游,并适应特色消费、品质消费的需求升级,从2017年开始,南平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10个县市区各美其美,以文化为魂,丰富旅游产品层次。


邵武旅游资源丰富,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之一,一直稳坐南平旅游业“第二把交椅”。然而,夹在武夷山和泰宁之间的邵武旅游业始终未形成大气候。

1  2  3  4  5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