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教授讲朱子|读书法(上)
2019-01-07 08:55:12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读古人书,直是要虚着心,大着肚,高着眼,方有少分相应。若左遮右拦,前拖后拽,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文集》卷四八《答吕子约》)


读古人的书,一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和敬畏之心,敞开胸怀去包容和接纳,眼界要高,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如果只是就我所需,跳着去读(左遮右拦),有选择地去读(前拖后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随语生解),强解杜撰(节上生枝),那么,就是读了再多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童蒙须知》)


所谓读书要做到“三到”,就是心要到、眼要到、口要到。思想不集中(心不在此),那么眼睛就不可能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只是嘴巴在那里随随便便地诵读,是绝不可能记住的,即使暂时记住了也不可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到了,眼睛和嘴巴又怎么会不到呢?


大抵人要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若只如此驰骛纷扰,则方寸之间自与道理全不相近,如何看得文字?今亦不必多言,但且闭门端坐半月、十日,却来观书,自当信此言之不妄也。(《文集》卷六三《答周深父》)


朱子说,读书,首先要收拾身心——把自己的思想、意识、精神、注意力集中起来,保持一种安详宁静的心理状态,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果思想不集中,脑子跑马,精神被各种信息所骚扰,那么你的心完全不可能去亲近书本上的道理,书怎么读得进呢?


朱子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多解释,你只要把自己关在家里(隔离与外界的纷扰),集中思想,安安静静地端坐十天半月,再来读书,自然会相信我的话并不假。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文集》卷七四《读书之要》)


读书的方法,一是循序渐进,不能走捷径,不能图快。一是熟读精思。


熟读,就是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了然于心。精思,就是不能一知半解,而要深入思考。


读书别无法,只要耐烦子细是第一义也。(《文集》卷四九《答陈肤仲》)


读书,须痛下工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语类》卷一九)


朱子认为,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耐心和细心,不能心急,不能大而化之。


他还曾说过,读一本书,要“字字考验,句句推详,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他反对“贪多务广,灭裂鲁莽”。


读书不可贪多,今当且以《大学》为先,逐段熟读精思,须令了了分明,方可改读后段,如此庶易见功,久久浃洽通贯,则无书不可读矣。(《文集》卷五四《答王季和》)


朱子非常注意读书的质量,所以他反对囫囵吞枣、贪多求快。


他认为读书要“逐段”,就是要循序而进,按照书本自身的逻辑结构推动,这样才不会打断或搞乱知识、理论固有的体系。


他还强调“熟读”,就是不能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而要成诵于口,要烂熟于心。


但是,读书也不是只要记住就好,还必须“精思”,就是要思考,要分析,要综合,要比较,要研究。这样读书才能“见功”,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融汇(浃洽)贯通(通贯)。


朱子认为,读《四书》应该先读《大学》,然后是《论语》《孟子》,最后是《中庸》。这反映了朱子心目中儒家经典知识的逻辑结构,也是他认可的一条入门路径。


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两者之病虽殊,然其所以受病之源则一而已。(《文集》卷四七《答吕子约》)


现在人读书,只知道追求多而不知道追求精,因此,那些刻苦的人急于求成地翻阅,失去了从容不迫的快乐,那些悠闲的人不着边际地浏览,却不懂得精深和抓住关键。这两种毛病表现不同,但它们的病因却是一样的。


学者当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自下而高,乃得其序。(《文集》卷四一《答程允夫》)


“自博而约”,就是广泛宏博地吸纳各种知识,把知识面拓宽,在这基础上才能归纳出最精要的关键点,从而进入专深。


“自易而难”,就是脚踏实地从最容易的东西做起,不要看不起简单的东西而不认真学习。


“自近而远”,就是不好高骛远,而是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向前走。不要还没学会走,就想要跳。


“自下而高”,就是打好基本功,由此进阶,才能有所成就。


朱子认为,这是读书学习必须遵循的秩序,不能超常规地去发展,不能跳跃式前进。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类》卷一一)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减,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语略》卷六)


读书贵有疑。无疑的人要让他有疑,有疑的人要让他无疑。


无疑的人有了疑,或是因为发现了知识的缺失,或是因为他有了更深的思考。有疑的人无疑了,或是说明他把知识链中的缺失补上了,或是因为他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才是长进,这样才称得上善于学习。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语类》卷一)


北宋理学家杨时的学生兼女婿李郁讲过这样一段话: 学者读书,读到没有感觉的时候更应该着力思考。等到了疑问不断出现,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骤进)。


对此,朱子非常赞赏,他感叹说:“骤进”这两个字用得真好。如果只是进步一点,或是有进有退,若存若亡,都解决不了问题。就像打仗,争得个一二十里地,不能决定胜负。一定要大杀一番,才能决胜。读书为学,也是这个道理。


读书遗忘,此士友之通患,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耳。(《文集》卷四三《答陈明仲》)


读过的东西怎么才能记住?这其实不是关于记忆技巧的问题——所谓“无药可医”也。无药可医也就是没有捷径的意思。


朱子给出的方法是“少读深思”,即一不能贪多,二要理解。怎样才能加深理解呢?关键是“浃洽”两个字: 浃,就是要浸透,不能浮光掠影;洽,就是要融通,不能一知半解。


今人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此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也。(《文集》卷八一《跋李少膺脞说》)


读书不广是做学问的大忌。研究一个问题,如果不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著作、论文通读过,恐怕你很难有发言权。


但是该读过的书都读过了,并不能代表你对这个问题就有了真知灼见,你还必须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找出它的规律、问题等。这样你才能“生疑”——发现问题之所在。有了疑问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最怕的是还没有找到门,就自以为是地发表意见、高谈阔论。这样做必然徒费气力,劳而无功。


循下学上达之序,口讲心思,躬行力究,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从容潜玩,存久渐明,众理洞然,次第无隐,然后知夫大中至正之极、天理人事之全,无不在是。(《文集》卷三《答汪尚书》)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子认为,这是孔子揭示读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学其事而通其理”。


所谓“下学”,即是学事;所谓“上达”,即是学理。“上达”是从“下学”开始的,所以学习必须从身边日常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开始。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切问而近思”的意思。


“口讲心思”,讲的是读书要诵读,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研究、辨析。“躬行力究”,讲的是要付诸实践,要亲身践履,要下力气去探究和追问。


“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讲的是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走捷径,抄近路。


“从容潜玩”,讲的是读书的态度和心理状态: 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耐下性子,心态平和、从容不迫地读书学习。“潜”,指深入,不是浮光掠影;“玩”,指反复,不是浅尝辄止。这样读书,假以时日,就一定会“众理洞然”,世上最深奥、高明的道理,关于天理和人事的一切法则,就没有不在你的把握之中了。


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诵之宜舒缓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须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不可贪多务广,涉猎卤莽,才看过了,便谓已通。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理会。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资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文集》卷三九《与魏应仲》)


这是朱子给一位友人的孩子写的一封信。信中详细地交代了如何读书的问题。朱子告诉这个孩子,阅读经典,要点是“反复”和“精详”。所谓反复就是不能只读一遍,匆匆浏览,而是要多次阅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读出书中的旨趣来。


另外,朱子提倡经典要诵读,即要读出声音来,而不是默读。诵读时要舒缓,从容不迫,不能太快,一个字一个字要咬清楚。


他反对读书贪多,反对读书务广,东看看西看看,粗枝大叶,翻了一下就说已经看懂了,弄通了。读书碰到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深入思考,思考了依然不懂,就应该记录在笔记本上,不时地拿出来查阅,等到回家的时候再一一查考、询问。对弄不懂的问题切不可含含糊糊地不懂装懂,怕难为情而不肯请教询问。这样做无异于终身被蒙蔽在黑暗中,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另外,朱子对读书时的身体状态也有要求。他说,读书时要正襟端坐,就像是自己面对着圣人一样。这样做可以使自己保持一种安定平和、全神贯注的状态,有利于对义理的领会和研究。


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票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闲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恐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检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文集》卷三九《与魏应仲》)


朱子在给友人孩子的信中,还专门谈到了行为规范和读书方法的问题。


他说,日常生活中的一行一动,比如站和立,都不要歪歪斜斜,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而要保持端正和庄重,这是为了防止你精神懈怠、昏昏欲睡。进进出出,步伐要稳重,不要轻飘,这是为了防止仪态不端妨害了你内在的德性。


要用谦虚、恭谨的态度来自我管束,以和睦、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仔细严谨,没有事情不随便出入。少说无聊的话,这样会浪费你的时间。不要看那些胡编乱造的书,这样会分散你的精力。


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检查一下一天的课业,每旬休息的时候,要把这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反复温习,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精神放纵和松懈下来,这样就自然会渐渐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