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交朋友,须求有益。若不如我者,岂能有益?(《语类》卷二一) 上焉者,吾师之;下焉者,若是好人,吾教之;中焉者,胜己则友之,不及者亦不拒也,但不亲之耳。若便佞者,须却之方可。(《语类》卷二一) “无友不如己者”是《论语·学而》中孔子的话,原意是说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对这句话历来有很多解释。 朱子的解释是:我们交朋友当然是希望能对自己有所帮助、补益。如果是不如我的人,怎能对我有益呢?品行、能力在我之上的人,我以他为师;品行、能力在我之下的人,如果是好人,我就教他;中等的人,如果胜过我,我就与他交朋友,不如我的我也不排斥他,只是不和他亲近罢了。如果是那些溜须拍马、心术不正的人,就一定要和他保持距离了。 圣人此言,非谓必求其胜己者。今人取友,见其胜己者则多远之,而不及己则好亲之。此言乃所以救学者之病。(《语类》卷二一) “无友不如己者”是一句被很多人误解的话。朱子的解释不仅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讲清楚了,他还把孔子这句话深刻的内涵阐发出来了。他说,孔圣人的这句话,并不是要你必须要找胜过自己的人,他是感到当时的人们选择朋友的取向不对: 看见比自己优秀的人,就会有意无意地远离他们,却喜欢亲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孔圣人的这句话正是为了医治人们的这种毛病。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令见则不必往。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续集》卷八《与长子受之》) 这是朱子送长子朱塾去吕祖谦那里求学时对他提出的一个要求。朱子非常重视孩子的交友,他规定孩子不能擅自出门结交朋友。初到一个地方,不知道该与哪些人见面,那就要请教老师,老师认为该见的就见,老师不让见的就不见。如果有人主动来找你,不见不礼貌,那也应该让老师知道,事后要向老师报告。 元城刘忠定公有言: 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而不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极有味。大抵诸郎为学,正当以得师为急,择友为难耳。(《文集》卷二七《与陈丞相书》) 刘安世,字器之,河北元城人,北宋名臣。他说的这句话朱子非常欣赏。朱子认为这句话其实是提醒我们,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多么重要,而择友、交友又多么困难。 臣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贾谊之言曰:“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犹生长于齐之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文集》卷一二《己酉拟上封事》) 朱子十分强调年轻人的交友之道,他更强调国家的领导和管理者的“交友之道”: 远便嬖(逢迎拍马的小人),近忠直(忠诚而正直的人)。 朱子六十岁那年,南宋孝宗退位,光宗即位。朱子写了一封信给新皇帝,提出了十条改革弊政的建议,第三条就是讲要远离便嬖,亲近忠直。朱子认为,领导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引用《荀子·劝学篇》里的比喻说,蓬草是软的,可是因为生在麻丛中,所以是直着长的,而白沙混在泥里,也免不了变黑。他又引用西汉贾谊的话说,你生活在那里,就必定要说那里的话。都是要说明同一个道理。 日月易得,毋因循失之,乃所深望。前以戏谑奉规,能留意否?先圣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向曾讲此至熟。日用之间,只此一句勿令违失,则工夫已过半。千万千万!(《文集》卷四《答刘平甫》) 刘玶,是朱子的老师刘子翚的儿子,小朱子八岁。朱子与他一起长大,感情很好,一直把他当亲弟弟。刘玶喜欢结交朋友,又出身豪门,不免有各色人等来巴结他。所以朱子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谨慎交友。 朱子认为,交上了不好的朋友,最大的危害是会“惰游废业”而伤害自己的德行。他告诫刘玶,时光对我们而言来得太容易了,但是如果不珍惜,不知不觉之间就流逝了。我一直规劝你不要和那些只会“谈说戏笑”、吃吃喝喝的人搞在一起,减少一些无谓的应酬。孔子说:“君子轻浮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为学也不会踏实。”我们平日接人处事,如果能记住这句话,修养的工夫就已经做到一大半了。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续集》卷八《与长子受之》) 结交朋友,一定要经过思考,有所选择。即使是同学,也不能没有亲近与疏远的区别。凡是那些淳朴宽厚、忠诚守信、能批评指正我的过失和缺点的人,是有益的朋友。那些奉承拍马、轻佻刻薄、傲慢、不庄重、导人向恶的人,是有害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