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白玉蟾空灵的武夷茶诗
2022-08-25 15:24:45  来源:武夷山报  责任编辑:温柳婷  

白玉蟾,南宋时道教著名人物,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馆,自称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其生父去世后,母改嫁白氏,因而继为白氏子,遂改名白玉蟾。

白玉蟾天资聪慧,传说其七岁能诵“九经”,十二岁时即举童子科。之后白玉蟾便拜在了道教南宗四祖陈楠门下,游历四方,学习丹法。传说他在游历学道时,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抵寒,但无论如何他依然矢志不渝,因此进步神速,他对前辈的成果加以梳理,并发扬光大,真正形成了道教南宗的体系,有多部道教及其相关著作存世。总之,如果没有白玉蟾集成并发扬光大的道教南宗理论,没有白玉蟾组织的道教南宗传教体系,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道教南宗这一脉。

白玉蟾的成就绝非仅在道教上,他一生好学,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有研览,加上勤奋刻苦,游历四方,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吟诗作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均恣肆率性,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

清朝董天工编撰的《武夷山志》中有对白玉蟾的记载:

生平文思汪洋,顷刻数千言,善诗,其草书有龙翔凤翥之势。复遍游名山,后至武夷,曾讲法于冲佑之采隐堂,居止止庵,有自赞云:千古蓬头赤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这段记载不仅对白玉蟾的诗文、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还言其十分热爱武夷山,在武夷山停留传道,并将武夷山的“白云深处”视作自己的家。事实上,白玉蟾因传道多次离开了武夷山,但因为他太喜欢武夷山与武夷茶了,在得不到武夷茶时又念念不忘多次转回武夷山,前后累计在武夷山居住长达十多年之

久。如此深爱武夷茶的白玉蟾自然创作了不少有关武夷茶的诗词作品,如其诗作《棹歌十首》中的一首:

《棹歌十首》(之一)

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火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里,瀑布悬崖剪雪花。

到过武夷山的人,估计都知道仙掌峰,就是在武夷山主景点云窝那儿壁立万仞形如仙人大手掌的峭壁。此处景色美得让郭沫若惊呼:“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而登天游的途中,见到的瀑布,即为雪花瀑。此诗的大意为:

坐落于武夷山仙掌峰前的朋友家,那里美丽得犹如仙境一般,每当有客人到来,主人都要生起活火为之煎煮新茶。客人问起如此的好茶与好水的来历时,主人总是遥指那隐在青山与云雾中的远方,以及那高悬于崖壁之上的雪花瀑。瀑布顺悬崖飞流而下,靓丽得好似被悬崖剪出的漫天雪花。

如此雅致的主客,如此美好的景致,真有点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的感觉。每每读到白玉蟾的这些诗歌,总感觉似曾相识般的随和自然,清新流畅,难怪有人要评价其是“得之无心,而成之自然”了。这些感受从白玉蟾居住于武夷宫冲佑观的清虚堂期间,题写的《清虚堂》一诗,亦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清虚堂》

月移花影来窗外,风引松声到枕边。长剑舞余烹茗试,新诗吟就抱琴眠。酒醅初泼青螺髓,香篆常烧紫马鞭。九曲溪头冲佑观,清虚堂里有神仙。

《清虚堂》的大意为:月光将花的影子移到了窗前,微风将松涛之声送到了枕边。舞罢长剑接着烹茶品茗,文思泉涌,边吟、边写,新诗很快写成,心满意足地抱琴而眠。刚酿出的新酒,盛在青螺壳制成的酒杯之中,色彩是那么的靓丽诱人。常常用香篆将普通的植物香粉,打拓成精致的形状,让平常的燃香也透着脱俗的雅致。在这武夷山九曲溪头冲佑观的清虚堂里,我如此惬意地修行生活,美好得就像是得道成仙了一般。

将清苦的修道生活,描绘得如此的超凡脱俗,又如此的接地气,估计也就白玉蟾如此率性而为的诗作能做得到了。白玉蟾如此雅致的茶诗还有吗?还真有,而且有着令人看后就不舍遗忘的魅力。

《卧云》

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卧云》的大意为:溢满茶香的雅室,犹如飘着天香的神仙人家,舞剑、抚琴、品茶就是生活中的主旋律。飘逸的披风,常常被武夷山中靓丽的烟霞之色所映照,如此的惬意,哪里还会去招惹那俗世的桃红柳绿啊。

事实上,这诗的意境根本就不用任何解释,其超凡脱俗,不染一丝尘埃的顺畅语句,可以瞬间让人产生深深的无限向往的共鸣,感受到那超越于这美丽的景致,以及忙碌人生之上的空灵境界,这或许就是武夷茶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无限魅力吧!(吴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