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南平新闻>
从“黄泥坑”到“黄金坑”的嬗变
2019-05-10 09:13:0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黄坑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毛竹丰产模式,鼓励农户“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对竹林进行“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老留幼、砍细留粗”的优化改造,甚至确定“三年不吃笋”的乡规民约,千方百计不断扩大竹林面积和立竹量。与此同时,健全服务体系,建立竹业协会,为竹农提供良种推广、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还投入千万元巨资,修建数百公里的竹山机耕路,极大地改善了竹农生产条件。


黄坑的毛竹具有竹节长、竹壁厚、密度高等特点,最适合竹筷加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批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民“洗脚上田”,从家庭作坊起步,就地取材,兴办竹筷加工厂,各类竹筷逐步行销全国各省市及东南亚地区。


在黄坑镇三峡村的一处厂房内,记者看到,村民肖国英熟练地将半成品竹筷一根根上漆、晾晒。这些竹筷的订单来自韩国。


快人快语的肖国英告诉记者:“每年,在自家毛竹山上砍竹,能卖1万多元;农闲时,夫妻俩在厂里打工,我能赚三万,老公周锦月是技术员,每年工资近7万。”


“目前,黄坑镇1.3万人口中,与竹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约5000人,每年创造经济效益约6亿元,生产竹筷约5亿双,其中有1.6亿双竹筷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成为享誉神州的‘中国竹筷第一镇’。”镇党委书记周春林颇为自豪。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黄坑镇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行动,建立竹筷博物馆、申报竹筷小镇、创建竹筷产业园……努力推动黄坑竹产业升级。

1  2  3  4  5  6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