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看武夷>
绿肥当家,引领茶园生态转型
2023-02-21 11:48:46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核心提示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推广绿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土壤退化与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有关。为改变现状,人们开始从传统农业智慧中寻求替代方案。曾经的当家肥料——绿肥,被寄予厚望。

绿肥,指的是以豆科为代表的固氮养地植物。人们利用冬闲田,或在农作物行间见缝插针地种植绿肥作物,待其长成后翻压入土。作为天然的肥料“加工厂”,它们腐解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生态,供应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

2021年,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绿肥茶园”概念,以绿肥技术赋能茶叶生产绿色转型。作为茶叶大省,福建正在广大茶园实践这一理念,逐步构建起了茶园绿肥周年套种技术体系。目前,全省茶(果)园套种绿肥面积约3万亩。

蚯蚓回来了

一个午后,武夷山茶农符永乐来到位于兴田镇黄土村下坑垅的茶园,随手拔起老枞水仙树丛间的一株野草,连根带起的还有几只肥硕的蚯蚓。“蚯蚓数量是土壤质量的‘晴雨表’。”符永乐说,由于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闽北不少茶园鲜有蚯蚓身影。蚯蚓重新归来,让他惊喜不已。

一窝蚯蚓,见证了老符家茶园的生态变迁。

1990年,从部队退伍的符永乐回到老家黄土村,流转了50亩山地发展茶业。此时的他,对生态茶园还没有什么概念。别的茶农怎么干,他也跟着干——频用除草剂,偏施化肥。

“科技与狠活”的效果立竿见影:清耕茶园看起来干干净净,茶青产量一年比一年高。随着武夷岩茶市场异军突起,符永乐的茶山规模也拓展到了700多亩。

大概过了六七年,他发觉不对劲。“土壤越来越硬,板结严重,有的地块就像铁一样,锄头都锄不动。”符永乐说,曾经随处可见的蚯蚓也没了踪迹。

“过去,大部分茶园化肥用量大,施肥方式粗放,加之茶农习惯用清耕法管理,导致土壤退化严重。”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黄毅斌说,福建茶园土壤普遍面临水土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以土壤酸化为例,茶树适宜在pH值4.5到5.5的弱酸环境中生长。在武夷山,大部分茶园土壤pH值低于4.5,有的甚至只有三点多。

有感于此,一场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启动了。2018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倡导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符永乐是更早的实践者。2000年,他的茶园便停用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2008年,开始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虽好,但也带来了新的烦恼:福建茶园大多建在陡峭的丘陵山地上,商品有机肥十分笨重,运输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符永乐算了一笔账:100吨有机肥,得雇五六个人,忙上二十几天,一个人工费就要200多元;撒完肥后,还要用微耕机将其打碎翻埋入土,一个机手一天的工资300元。算下来,施一次肥,光人工费就要两三万元。

有没有一种肥料,既对土壤生态友好,又轻简易用呢?传统农耕时代的“法宝”——绿肥,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绿肥,指的是以豆科为代表的固氮养地植物,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我国利用绿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民间一直有“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的说法。上世纪70年代,省农科院便致力于绿肥研究,引进筛选培育了10多个品种。其中,紫云英是福建绿肥的当家品类。高峰时,该院选育的“闽紫”系列紫云英,在全省种植规模突破300万亩,每6亩耕地就有1亩绿肥。

在广大乡村,绿肥应用场景丰富:在稻田,农民利用秋收后的冬闲田轮作紫云英,来年春天再将其翻压入土,以培肥地力;在茶果园,农民则在其中套种苕子、圆叶决明等旱地绿肥,让其与主作物和谐共生。

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化肥工业迅速崛起,绿肥逐渐被取代,种植面积迅速萎缩。但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加之愈演愈烈的土壤危机,一度被遗忘的绿肥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省各地茶园开始实践“绿肥茶园”理念,探索茶业生态转型新路径。

种“草”有门道

所谓“绿肥茶园”,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茶树行间空地种“草”,并且要保证茶园一年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被绿肥作物覆盖。

在茶园中种“草”,看似简单,实则对品种有严格要求:要保证养分供应,品种要有较强的固氮能力,生物量要大;茶园土壤大多偏酸且瘦,品种要耐酸耐贫瘠;山地丘陵缺乏灌溉条件,品种要耐干旱;不能与茶树争夺养分与生长空间,品种要不易缠绕,长势不能过高;茶园农事活动频繁,品种要耐踩踏……

“经过多年栽培试验,我们筛选出了一批适应福建茶园的绿肥品种。”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张辉说,在田埂与梯壁,可种植百喜草、狗牙根、穗序木兰这样的多年生品种;而在茶园内部,则以一年生品种为主,秋冬季主推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绛三叶等,春夏则适种圆叶决明、印度豇豆等,水分条件好的茶园也可套种紫云英。“通过不同品种配合,茶园绿肥可实现周年种植。”

品种选对了,什么时候播种也有讲究。首要原则是与农事活动相配合,避免喧宾夺主。

“在福建,春茶采摘一般在清明后,采茶结束后,就能播种夏季绿肥了。如果播种太早,绿肥刚萌芽就遇到采茶期,难免被踩踏,影响存活率。”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黄东风说,在安溪等地,还有生产秋茶的习惯,因此冬种绿肥的适宜播种期,在秋茶采收完成后的11月。

播种过程,同样有不少技术要领。“像紫云英这样的豆科绿肥,能够与根瘤菌共生,结出根瘤,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绿肥回田后,就能转化为氮肥。”张辉说,为了加快结瘤,提高固氮能力,可以在播种时拌入一些根瘤菌。此外,目前,绿肥播种多依赖人工,难免不够均匀。提前在种子中掺入一些沙子,有助于提高播种均匀度。同时,在沙子的摩擦作用下,种皮轻微破损,能够促进种子尽快萌芽。

随后,便可以静待绿肥自然生长,其间可以适度施用少量磷肥,“以肥养肥”。待到绿肥长成,就可以将其翻压入土,也可以任其枯败腐烂还田,滋养土壤。

“绿肥能够有效提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实现改土培肥、化肥减量,同时改变了以往清耕除草模式,增加地表覆盖度,极大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土壤温度,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黄毅斌说,套种绿肥还能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吸引捕食螨、瓢虫等天敌,从而减少虫害发生与农药使用。

在连江长龙华侨农场,黄东风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茶园套种绿肥定位监测试验,为绿肥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套种绿肥3年后,茶园夏季地表温度下降了20.17%,表土含水量提高了17.34%,有机质增加了16.5%,速效氮磷钾分别提高247.8%、147%、20.3%,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69.3%……土壤生态改善了,茶叶产量明显提高,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等决定茶叶品质的成分显著增加。

从2010年开始,符永乐尝试在自家茶园套种紫云英,之后不断引种新品种。对于他而言,绿肥的生态效应更加直观:能够替代30%左右的有机肥,土壤变得更加松软,蚯蚓多了。

破解“肠梗阻”

尽管绿肥生态效应显著,但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2016年,福建启动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此后每年都对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提出量化要求,并配套专项资金支持。

“绿肥种子由地方政府免费提供,对于绿肥生产管理,我们也进行了轻简化改造,农民基本上只要完成播种就可。”黄毅斌走访时发现,即便如此,许多农户也不愿意领免费种子,领了也懒得种。“一方面,人工播种效率低;另一方面,养地培肥,需要多年才能见到效果,许多农民在思想上还存在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

因此,黄毅斌主张引入生产托管模式,把绿肥种植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外省已有所尝试。去年贵州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山地果园中运用无人机播撒绿肥种子。一台无人机每天可完成600多亩的播种量,效率较人工作业提高了60多倍,大幅度减少了人工投入。

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则是打通绿肥推广“肠梗阻”的关键一步。

黄毅斌认为,“绿肥茶园”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更加出众,但由于缺乏权威的衡量标准,在市场上也很难卖出相匹配的价格。在他看来,“怎么种”仅仅解决了“绿肥茶园”建设的第一步,做好“怎么卖”这后半篇文章同样重要。未来,可借鉴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经验,构建“绿肥茶园”认证体系,为“绿肥茶叶”闯市场提供权威背书与身份标识。

延伸绿肥产业链,提升绿肥种植的附加价值,同样有助于提高农民种植绿肥的积极性。“夏套大豆冬播油菜”,是近年来武夷山茶区流行的绿肥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绿肥可以为土壤提供天然有机肥源,又可以为农民提供大豆、油菜籽等副产品,以破解农民不愿意种的问题。

事实上,绿肥作物的附加价值还不止于此。箭筈豌豆蛋白质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加工成优质粉丝;紫云英菜薹可以用于炒菜,别有风味,而且盛花期极具观赏性,可打造乡村旅游的花海景观;二月兰还是优质的油料作物,榨出来的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张辉表示,目前,省农科院绿肥团队正在武夷山、建阳等地引种一批新品种,以从中筛选出能够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的品种,从而开发出更多“绿肥+”产品。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