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朱子之路>
朱熹教育革新的启示
2018-10-10 08:53:03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致知笃行并重。朱熹十分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并要求理论联系自己。他所说的“知行相须”如此,“博文约礼”也是如此。他指出,“致知力行,用功不何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知行相须,有如眼睛和脚的关系。当然学贵践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方面的用语,朱熹多有强调,如力行,践行,躬行,践履等,朱熹把读书与其功夫论结合,要求与自身修养联系起来,“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白”。用现代人的话语,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值得指出的是朱熹所说的践行,也包含经世致用的精神。他一生提倡“崇德进业”“成就德业”“措诸事业”“因于世用”“经天伟地”的实学。


课里课外结合。朱熹注重课堂常规教学,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营造轻松气氛的一面。喜欢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和画图讲解书本知识。著名的解《易》图就是,以图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既浅显易懂,又生动活泼。朱熹还把课堂延伸到室外,举行讨论,辨论和会讲,同时带领学生游历灵山秀水,放怀吟唱。“兴发千山里,诗成一笑中”,其门人叶贺孙说:“及无事领诸生游赏,则徘徊顾瞻,缓步微吟。”千古绝唱《九曲棹歌》就是在武夷书院办学期间写就的。



朱熹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它对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同时,更应反求自身,总结和学习传统的教育经验,结合实际加以创造性弘扬。我想朱熹教育改革做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德育为先


1985年、1994年、2000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三番五次下文,要求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并把它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了像马加爵宿舍杀人案、刘海洋伤熊案、药家鑫杀人案、福州北大吴谢手弑田案,为了喝口水竟然毒死舍友,为了争第一名、第二名竟然捅死前者。这些案件虽然是极端案例,但却足以反映我们的德育缺失。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学子求学国外,且呈低龄化的趋势,仅美国就有37.7万中国学生,占全世界留学生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本身不能不说是对我们教育的不认可或不理解。最近微信上读到一则消息,一位在苏州私立学校教了八年书的德国外教,带着挫败感离职回国。他说学校的教育“记忆成了学习的唯一方法,高压成了教育的唯一手段,保护成了成长的唯一措施”,“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他非常悲观地认为“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家庭是德育缺失的导向因素,社会是德育缺失的动力因素,而学校是德育缺失的直接因素。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德为先。朱熹反复说,国家教育“所以必立德行之科,德行之于人大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为学之本。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三全”上下力气:一是全员。所有从事教育的教职员工,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天职,都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把德育工作当作是政工部门和政治老师乃至班主任的事,都是未尽为人师表之责,那样只能使学校行政化愈发严重。德育工作愈发“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全程。要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各门知识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三是全力。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抓好,主管部门要建立简易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将学生和教职员工德育情况及时反映,高考的内容和录用要体现和突出德育,改变“选分不选德”的状况,全力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1  2  3  4  5  6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