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中国作家》:五夫镇,半亩方塘活水来
2019-01-30 09:07:49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紫阳楼南侧一溜的民房,同墙共垜,砖木架构,中有天井,很有古意。问里面的住户,说都是几百年的老宅子。屋前田地里,白花花的,近看是棉花。一侧是小池塘,据说就是朱熹诗句中的“半亩方塘”!只是,塘中的水已不清澈,被田埂分隔两块。路一侧是山坡,有古井名灵泉,清冽甘甜,至今仍然是朱熹邻居们的生活用水。


刘子羽、刘子翚兄弟是仕宦之家,屏山下的刘氏庄园曾有堂馆轩厅,有泉洲阁台、橘林莲池、岩洞溪水等十七景,迁居于此的朱熹家也曾“有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这些旧迹已无法分辨。朱熹在刘氏的家塾“六经堂”受教,读史诵经,学做程文与诗赋。


朱熹父亲朱松离世前,除了将妻儿托付刘子羽外,还曾致书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位崇安道学密友,请他们教养朱熹。对朱熹教诲最得力、影响最深的老师是刘子翚。刘子翚曾任补承务郎、真定幕府、通判兴化军事,后以病辞官归乡,筑室屏山下,专事讲学。他的著作《圣传论》是宋朝南渡以后风靡一时的理学思想大纲,后来成为秦桧禁绝二程学说勒令毁板的最主要的道学著作之一。刘子翚自号病翁,只活了47岁,绍兴十七年(1147)病逝,朱熹从14岁到17岁,大多追随刘子翚,“朝夕于之侧”“顿首受教”。紫阳楼堂前高悬一联:“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落款为朱熹,此联就是刘子翚赠朱熹,嘱他遵循古训,韬晦深藏,敛性修身。横匾“不远复”也是刘子翚赠朱熹的格言:在迷途不远之时,即应回复知返的儒家修养方法。


“六经堂”在刘氏庄园山水园林之中,距五夫圩集不过几百米,与朱熹同学的诸生,有义父刘子羽的三个儿子刘珙、刘瑺、刘玶,还有乡间其他子弟。朱熹静处一室,翻阅千古,“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纵然村圩近,未惬心期幽。”他的《卜句》一诗记录了那段书斋苦读时光。


返回潭溪边,走近那株古樟树,有数人合抱,据说是朱熹亲手栽种。 樟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刘子翚还为朱熹取字“元晦”, “晦”与“熹”相对,是黎明时的昏暗。老师以此让朱熹铭记,为学做人都有从“晦”到“熹”转变的过程,要像树一样扎根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于是朱熹顿悟,手植一棵樟树铭记。


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潭溪水不疾不徐地那些乱石中游走,从石头跳桥的齿缝间,流逝了朱熹之后的岁月,古樟树将870年的守望以年轮的形式收纳于沧桑的皮囊下。


回望朱熹故居,除了我们几个,没有别的游人,只有两个在树林、溪边写生的青年。后来在武夷山风景区与一个本地导游闲聊,他说,很少有游客要求去五夫镇,大概带五十个团队,只有一个团队要求去,应该是对朱熹有所研究的。

1  2  3  4  5  6  7  8  9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