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中国作家》:五夫镇,半亩方塘活水来
2019-01-30 09:07:49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刘氏是五夫镇第一大姓,刘氏家祠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初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朱熹与刘氏的渊源深厚,既是刘氏的养子,又是刘氏女婿,他曾为刘氏家族书写“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两幅对联。三进建筑均为徽派牌坊式门楼,富丽堂皇。三叠式牌门顶檐下,竖坊额青石篆刻“宋儒”,横刻“刘氏家祠”,字体苍劲凝重,那些石柱与竖砖上精细地雕刻着山水花草、人物瑞兽,门当上雕刻的莲花凸显着精致与高洁。天井正中辟为直通厅堂的步道,两边是庑廊,左庑墙中悬刘氏《家训》《族规》内容精彩,告诫族人当崇善抑恶,对族人具有约束力。祠堂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迁移至兴贤古街。


在刘氏宗祠刘珙的画像前,我眼前的镜头突然切换到几千里之外的长沙,岳麓山下的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内有座六君子堂,始建明嘉靖五年(1526),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所祭祀的六位有功的先儒,其中就有朱熹的同舍刘珙。刘珙乾道元年(1165)出任湖南安抚使,当时岳麓书院被金兵所毁已有34年,他进行了重建,并聘请张栻为主教。朱熹到岳麓书院会讲,与张栻有关,其实也与在五夫的同窗兄弟刘珙相关,刘珙到任湖南的第二年曾给朱熹发出讲学邀请。只是,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自福建至岳麓书院时,刘珙已经调离了。朱熹在岳麓书院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停留两月,听讲者多达千人,手书“忠孝廉节”“道中庸”,并与张栻互赠诗歌。“朱张会讲”,成为名动一时的学术盛事。


朱熹与湖湘学派更深入的碰撞,是与胡宏的高足张栻的这种交谊。因为有胡宪把在逃禅归儒后困学彷徨的朱熹领到了湖湘派的大门口,当他的几位老师相继去世后,他遇上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其年龄相近的张栻后,两人立马相见恨晚,书信频传,切磋研讨,演绎出思想史、书院史上一段著名的学术盛会朱张岳麓会讲,并成为莫逆之交,将湖湘学与闽学在南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刘氏宗祠中有副对联 “白水家声远,屏山世泽长”, 其中“屏山”是指朱熹的老师刘子翚,“白水”是指刘勉之,另一位对朱熹影响深远的老师。刘勉之号草堂,学界称之为白水先生。他曾游太学,当时权臣蔡京严禁元祐书,程颐程颢的学术不能传播,他“阴访伊洛程氏之书,藏于箧底,深夜下帷燃膏,潜钞而默诵之”。他离开太学归隐后,又拜程颐程颢的高足杨时为师,回到五夫里,在白水鹅子峰上筑草堂,耕读自给,常常与胡宪、刘子翚一起讲学论道。朱熹常常前往刘勉之的草堂问学求教。白水先生非常赏识朱熹这个勤勉聪慧的后生,后来将爱女刘清四婚配予朱熹。朱熹也有文字称颂恩师兼岳父“随材施教,娓娓无倦色,自壮至老如意日也”。


800多年前,朱熹每日都会行走在这些街巷,学习讲学或授徒拜师。我在五夫古街一路追寻着朱熹的足迹,那些雕花牌坊、石头门楼、青砖院墙、庙堂、石砌古井、门枕抱鼓石,一一掠过,古街干净整洁,古风韵韵,有朱熹手书的“文明气象”。


在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处,立有“朱子巷”石碑。我在小巷鹅卵石路上行走,朱熹的身影就在巷子里曲折跳跃,两侧的青砖土墙回荡着历史的跫音。朱熹定居五夫近50年间,无论是求学探友,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那些光亮的石头上,也曾留下他的印痕。


在凤凰巷内幽深处,我叩开了朱子社仓的木门。朱熹不仅仅是个“儒生”,他也是务实的,是“先儒经济”的身体力行者。朱子社仓就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倡议设立,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朱熹曾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他还亲自订下仓规,同时又指派了几位在当地德高望重办事公正的人,共同管理社仓。 朱子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朝廷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

1  2  3  4  5  6  7  8  9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