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武夷
半亩方塘活水来(下)
2018-07-17 09:39:35  来源:武夷山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五夫也是一个祠堂博物馆,保存古家祠建筑十余处,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比如刘氏家祠、彭氏家祠、王氏家祠、詹氏家祠、江氏家祠等。粉墙灰瓦,砖雕、木雕、石雕各种民间工匠技艺集中体现,朴素淡雅,又不乏精致,那些图案结构都蕴含着儒家伦理涵义。

刘氏宗祠位于兴贤古街中段,在五夫的祠堂中最具代表性,文化品味十足,众多的柱联将刘氏源流支脉、祖功宗德、子孝先贤清晰展示。宋代五夫刘氏家族有“三忠一文”之誉。宋孝宗皇帝御赐的匾额“旌忠褒节”在大堂正厅高悬,左右门庑还悬挂孝宗御书的“精忠望族”“理学名家”,三块御赐匾额,褒扬着刘氏家族先贤忠良的显赫功业。

刘氏是五夫镇第一大姓,刘氏家祠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初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朱熹与刘氏的渊源深厚,既是刘氏的养子,又是刘氏女婿,他曾为刘氏家族书写“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两幅对联。三进建筑均为徽派牌坊式门楼,富丽堂皇。三叠式牌门顶檐下,竖坊额青石篆刻“宋儒”,横刻“刘氏家祠”,字体苍劲凝重,那些石柱与竖砖上精细地雕刻着山水花草、人物瑞兽,门当上雕刻的莲花凸显着精致与高洁。天井正中辟为直通厅堂的步道,两边是庑廊,左庑墙中悬刘氏《家训》《族规》内容精彩,告诫族人当崇善抑恶,对族人具有约束力。祠堂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迁移至兴贤古街。

在刘氏宗祠刘珙的画像前,我眼前的镜头突然切换到几千里之外的长沙,岳麓山下的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内有座六君子堂,始建明嘉靖五年(1526),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所祭祀的六位有功的先儒,其中就有朱熹的同舍刘珙。刘珙乾道元年(1165)出任湖南安抚使,当时岳麓书院被金兵所毁已有34年,他进行了重建,并聘请张栻为主教。朱熹到岳麓书院会讲,与张栻有关,其实也与在五夫的同窗兄弟刘珙相关,刘珙到任湖南的第二年曾给朱熹发出讲学邀请。只是,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自福建至岳麓书院时,刘珙已经调离了。朱熹在岳麓书院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停留两月,听讲者多达千人,手书“忠孝廉节”“道中庸”,并与张栻互赠诗歌。“朱张会讲”,成为名动一时的学术盛事。

朱熹与湖湘学派更深入的碰撞,是与胡宏的高足张栻的这种交谊。因为有胡宪把在逃禅归儒后困学彷徨的朱熹领到了湖湘派的大门口,当他的几位老师相继去世后,他遇上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其年龄相近的张栻后,两人立马相见恨晚,书信频传,切磋研讨,演绎出思想史、书院史上一段著名的学术盛会朱张岳麓会讲,并成为莫逆之交,将湖湘学与闽学在南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刘氏宗祠中有副对联 “白水家声远,屏山世泽长”, 其中“屏山”是指朱熹的老师刘子翚,“白水”是指刘勉之,另一位对朱熹影响深远的老师。刘勉之号草堂,学界称之为白水先生。他曾游太学,当时权臣蔡京严禁元祐书,程颐程颢的学术不能传播,他“阴访伊洛程氏之书,藏于箧底,深夜下帷燃膏,潜钞而默诵之”。他离开太学归隐后,又拜程颐程颢的高足杨时为师,回到五夫里,在白水鹅子峰上筑草堂,耕读自给,常常与胡宪、刘子翚一起讲学论道。朱熹常常前往刘勉之的草堂问学求教。白水先生非常赏识朱熹这个勤勉聪慧的后生,后来将爱女刘清四婚配予朱熹。朱熹也有文字称颂恩师兼岳父“随材施教,娓娓无倦色,自壮至老如意日也”。

800多年前,朱熹每日都会行走在这些街巷,学习讲学或授徒拜师。我在五夫古街一路追寻着朱熹的足迹,那些雕花牌坊、石头门楼、青砖院墙、庙堂、石砌古井、门枕抱鼓石,一一掠过,古街干净整洁,古风韵韵,有朱熹手书的“文明气象”。

在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处,立有“朱子巷”石碑。我在小巷鹅卵石路上行走,朱熹的身影就在巷子里曲折跳跃,两侧的青砖土墙回荡着历史的跫音。朱熹定居五夫近50年间,无论是求学探友,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那些光亮的石头上,也曾留下他的印痕。

在凤凰巷内幽深处,我叩开了朱子社仓的木门。朱熹不仅仅是个“儒生”,他也是务实的,是“先儒经济”的身体力行者。朱子社仓就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倡议设立,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朱熹曾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他还亲自订下仓规,同时又指派了几位在当地德高望重办事公正的人,共同管理社仓。 朱子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朝廷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

宋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有北方辽、金、西夏的对峙,外患深重,苟且偷安,但同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进的国家,宋代朝政也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崇尚文治”,是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宋代统治集团崇尚文治,重用文臣,倡导科举不分门第,提倡教育和养士,优待知识分子,“不得杀士大夫以及上书言事人”。儒者、文官、诗人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品格,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思,“修身齐家”追求理想人格,把“治国平天下”视为崇高的理想追求。朱熹一生就在孜孜以求士人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

而在生活观念上,古代士人大多又奉行“贵适意”的生活观,即考虑问题、决定事情从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愿出发,也就是现代人的“从心”。古代士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唯一的通道就是做官,他们为获功名皓首穷经,取得做官的资格,才能参与国家管理。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3年),是朱熹的成长年代,当时秦侩独相专权十七年,是宋朝历史上令人窒息的黑暗时代。朱熹在“学而优则仕”的狭窄拥堵通道上,算是幸运的,少年得志,十九岁即金榜题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此后宦途坎坷。等待补缺三年后,参加朝廷铨试,授予迪功郎,外放泉州府同安县主簿,又家居带职两年才赴任。先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朱熹的七载仕宦虽短,但从地方到朝中,政绩甚佳。

朱熹毕竟还是一个书生,他的中壮年时期,适逢孝宗皇帝在位的隆兴至绍熙二十七年间。史称:“绍熙之前,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政,为吏者喜立功名。” 于是朱熹,也是一个喜欢动不动就给皇帝写万言书的士子,想以此影响朝中治国思想。

淳熙十五年(1188)六月,在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补缺中,朱熹向延和殿奏书,极力主张“人主须存天理、去人欲之旨”。当时太上皇宋高宗驾崩半年,孝宗皇帝虽说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但在位27年就太上皇多方掣肘25年,此时早锐气全无,猜忌心重,“躬揽权纲”“勤于论相”,朝内佞臣势力抬头。朱熹的这些论说,为孝宗皇帝厌烦。不过朝廷还是先后封了兵部郎官、依旧江南西路提刑的职位,都被朱熹推辞。朱熹继续上书,十一月又写了一万多字的进言,认为“以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维、变化风俗、爱民养民、修明军政六事为当今之急务”,此时孝宗正打算禅位给自己儿子,他来了兴趣,已经就寝还起床秉烛阅奏,将万言书一气读完。第二天,就赐朱熹主管溪太乙宫兼任崇政殿说书。朱熹也没领命,推辞了临安(杭州)地位最高的行在内祠,一并推辞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的特殊优待。

朱熹更是一个教书先生,教书四十载,除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著名书院与他相关,每到一地为官,无论时间长短,都兴办书院,亲自主讲。他最重要的、最著名的学生,当然就是南宋的皇帝宋宁宗,虽然他当了40天皇帝老师。

绍熙五年(1194)七月宋宁宗被赶着鸭子上架,取代患精神病的光宗继位。丞相赵汝愚比较推崇儒学,他将儒宗朱熹推荐给皇帝,授予朱熹焕章阁待制兼侍读。64岁的朱熹入朝任经筳侍讲,也就是当上了帝王师。皇太后亲属韩侂胄以立宁有功自居,朱熹又上疏斥责他的擅权,还要辞职,可是宁宗不批准。当时朝堂中以宰相赵汝愚为政治领袖,以朱熹为精神领袖,出显一点治世气象,人称“小元祐。”

作为皇帝的老师和顾问,朱熹很尽职尽责,讲经之余,常对宁宗耳提面命。十月十四日那天,朱熹进讲《大学》,讲毕并面奏皇帝,规劝皇帝不要铺张浪费修葺旧宫,防止大臣擅权。朱熹这反复对宁宗咬耳根,惹毛了手揽大权的韩侂胄,进谗宁宗,诬蔑朱熹,引起宁宗对道学的厌恶感。宋宁宗也不喜欢朱熹干预时政,老在身边谆谆教诲他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就以不忍朱熹年老隆冬立讲为词,立即御批,改差宫观。

朱熹立朝仅46天,就被罢官出朝了。庆元党禁因为朱熹罢官而揭幕。庆元元年(1195),御史中丞何澹上疏请禁道学,宁宗将奏疏张榜朝堂,这次清洗将赵汝愚、朱熹门下所有知名人士几乎一网打尽,赵汝愚被远贬重谪至湘南永州,暴卒于途中衡州(今衡阳),朱熹被列举了六大罪状,落职罢祠。庆元三年,伪学之禁不断升级,列出了五十九名伪学名单,酿成了宋朝党争史上最黑暗惨烈的一幕。

朱熹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宋代设“祠禄官”,敬老优贤,为罢官退职大臣以及编余官员而设的闲官,分为提举、提点、主管、监四级,只挂名而不到职,薪水微薄。北宋在五岳都设祠,到朱熹时候,其他四岳都被金国毁坏,只剩下南岳衡山。他多次奉祠,监南岳衡山,主管武夷冲佑观、西京嵩山崇福宫等,提举南京鸿庆宫等。

朱熹的从政履历表里反复出现“上状辞召命”,多达几十余次。我就想看快镜头一样翻看着这些重复的字眼,我都心生不耐烦,这个朱熹真是不待见、牛逼哄哄,可以随时随地交辞呈,他的辞职理由很简单,就是厌倦仕途,只想在林泉中读书著述、开坛授徒。而当时南宋偏安皇帝,偏就是不让朱熹安宁,不让他消停,时刻用官帽来叨扰、诱惑。

正因为南宋朝廷的提倡教育和养士,优待知识分子,朱熹能够任祠官达23年,得闲在崇安开办私塾,往来延平问学李侗,研读《论语》《孟子》与周敦颐《太极通书》《通书》,多次校定出版,与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等书信论学。朱熹在武夷山村野著书立说,一生以70余部460多卷的著作遗世,创立书院、修葺草堂共20余处,门生达数千人。朱熹创立的朱子理学,统领了南宋之后新儒学的发展方向。

朱熹长子朱塾于绍熙二年(1191)病卒,触动他将家眷从五夫迁往靠近城市的建阳卜居。在武夷山区生活了五十年的朱熹,据说也是爱喝茶的,而且还种茶,常以茶喻理。这个本领大的理学家,遇上这些高山好茶,不知演绎出多少有意思的故事来!可惜,此行,我还没寻觅得到。

嗣后,我行走在武夷山间,与那些生长在岩骨花香间的古茶树亲密接触。在玉柱峰慧苑寺闻香止步,吃茶去,见栏柱上古联“倦听凤鸣笑竹言,闲看雨落听花语”,就觉得朱熹,曾经也是在这样的云山雾罩中“吃茶”,我也做了一回“宋朝人”。

细雨蒙蒙中,我们坐竹筏在武夷山九曲溪看“万壑千岩锁翠烟”,朱熹的《九曲棹歌》给我们导游。路过武夷精舍时,我就觉得九曲溪岸边,朱熹讲学之余,一壶红茶在夜里点亮,武夷山的蓝跌落茶水里,雨雾在舌尖衍生,历史的秘密在烛光的熬煮下泄露,苦涩过后是久久的回甘。(完)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